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
将军楼——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始建于1973年,由创业窑和将军楼两部分组成,总面积12000平方米。将军楼高两层,共有房间34间,大小会议室2间。创业窑依庆城老城墙而建,共有窑洞10孔,其中领导办公室8间,厨房一间,餐厅一间。 70年代初,国务院、中央军委(70)81号文军,决定由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调集青海、玉门、四川、江汉石油...[查看全文]
长庆油田庆一井
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庆1井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马岭镇董家滩村,是该厂马岭北采油作业区管理的一口油井。 1950年,新中国成立仅一年,为了满足石油自给,政务院决定在西北地区进行石油勘探,首先从鄂尔多斯盆地开始,成立了“西北石油管理局”,总部设在西安。自此,新中国提出“大上人马,加快勘探步伐,在西北老区建设大油田”的号召,拉开了陇东高原找油的伟大序幕。1970年9月26日,部署在庆城县马岭镇...[查看全文]
独山子石化新疆第一口油井
新疆第一口油井遗址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边泥火山的北坡(东经:84°51´3",北纬:44°18´5",海拔:810米),距今已有112年历史。 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发现于19世纪末。在独山子泥火山分布范围内,有多处油气苗和油砂露头。1897年,当地居民开始土法开采石油。1902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尔喀喇乌苏厅(今乌苏县)在“城内设劝工所,创办劝工场,在独山子用土法提炼石油”(《乌苏县...[查看全文]
大庆油田中四采油队“三老四严”传统教育室
中四采油队是“三老四严”优良传统的发源地,组建于1960年3月,现有员工76人,党员24人,管理油水井362口,计量间10座,转油站1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四采油队广大干部员工学习解放军的经验,以实事求是、严细认真地作风对待每一项工作,涌现出辛玉和放大镜检查钢丝、杨德福血染镐把等许多动人故事,从大量的、常见的、具体的小事中总结出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查看全文]
大庆油田松基三井井址
松基三井,即松辽平原第三口基准井,是大庆长垣构造带上的第一口探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现位于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西南6公里处的高台子屯和小西屯之间。 1958年2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我国石油勘探开始了由西北向东部地区的战略性转移。松基三井于1958年7月由松辽石油勘探局综合地质研究队提出,同年11月24日得到石油部正式批准,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为了摘掉中国石油“贫油”的...[查看全文]
大庆油田北二注水站
北二注水站隶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第二油矿北八采油队,是大庆会战优良传统“岗位责任制”的发源地。在1962年会战工委组织“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大讨论过程中,北二注水站在总结各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单位经验,首创大庆油田“岗位责任制”。共包括八大制度,即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岗位练兵制安全生产制、班组经济核算制。做到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查看全文]
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
老一井,它是中国石油梦的起点,也是中国石油魂的支点。 老一井,即老君庙油田1号井,玉门油田的发现井。老一井的出油翻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 1938年12月26日,一阵阵驼铃声穿过大漠戈壁的漫漫黄沙,穿过祁连雪山的凛冽寒风,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严爽、孙健初、靳锡庚,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甘肃河西走廊西北端的石油河畔。 石油河像一盏明灯点亮了石油先辈的...[查看全文]
青海油田冷湖地中四井
冷湖地中四井位于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北缘五号构造一高点上。1958年9月13日,由1219钻井队钻至650米后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喷势异常猛烈,原油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地中四井喷油后,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工作重点开始从盆地西部战略东移,由此发现冷湖油田,揭开了冷湖油田开发、发展新的篇章。 地中四油井的发现标志着当时全国四大油田——冷湖油田的正式诞生。冷湖油田在五十...[查看全文]
胜利油田华八井
华八井是华北平原第一口见油井,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井口位于东营市东营村东南1.5公里。1961年4月16日,该井用9毫米油嘴试油求产,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华八井的出油粉碎了“中国华北无油论”,开启了华北石油勘探的新纪元,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宣告了渤海湾油区的诞生。直到1991年,华八井还保持着日产0.1吨的产油能力,之后由于特高含水封井。[查看全文]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起源于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于1934年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简称为永利铔厂)。现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历经87载风雨和辉煌,永利铔厂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工业遗产,包括国家工业遗产31个核心物项,含建筑物21项、工业设施设备2项,人物雕塑2项,文献和文化遗产6项。这些工业遗存和文化遗产蕴含了十...[查看全文]
江汉油田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
江汉油田“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五七会战路2号,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2015年9月落成,属于砖木混合结构平房(三间),占地面积227.32平方米,现由中国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管理。于2019年12月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石油石化行业)名录。[查看全文]
浙江三官堂油库同安钟
在中石化浙江石油宁波分公司下属的三官堂油库,“老钟”可谓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形象,“他”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身子骨可还硬朗得很,洪亮的声音,十米开外都听得见,大家都称他为油库里“辈分”最大的老员工,他呢,似乎对这个称呼很满意,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到头365天都在行政楼大厅里“执勤上岗”。只是,“老钟”不姓钟,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他又确实是一口“老钟”,他,就是入选了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查看全文]
虹桥卫星通信试验地面站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虹桥机场设置了随行的10米天线移动卫星通信地球站,经由“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建立了第一条中美之间的卫星通信电路,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通信和电视传播。访华结束后,美方将该卫星通信地球站留在了中国。 为了发展我国卫星通信科学技术,1974年邮电部向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中国信科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电信一所”)下达了修复配套10米...[查看全文]
毛泽东3.4批示影印件
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时提出:“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同月,在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上讲到三线建设时他又说:“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宜基本...[查看全文]
鞍钢宪法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转发的《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回复批示中,首次提出“鞍钢宪法”。在这近600字的批语中,毛泽东确定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将“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内容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1981年6...[查看全文]
中国第一部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
1956年第一季度,邮电部供应局上海器材厂(中国普天所属企业上海普天的前身)研制出中国第一部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为国内首创产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公众电报大多使用比较原始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韦斯登电报机。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电传打字机的诞生,提高了电报传递速度和服务质量,使电报通信达到一个新水平。 1956年5月31日至7月7日,经邮电部部长批示组成鉴定小组对上海器材厂试制的电传机在北京进...[查看全文]
邮电506系列厂房
邮电506厂1、2、3、4、12号等系列厂房均建成于50年代,隶属于原“邮电部供应局北京器材厂”,后曾用名“邮电部北京器材厂”、“邮电五○六厂”、“邮电部北京设备厂”等,现隶属于中国普天集团下属的普天科创实业有限公司,用于微波通信设备和仪器的制造生产,在当时拥有研制生产现代通信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工艺装备、先进的仪器仪表和生产加工手段,并获得了国际、国内等多个奖项。 邮电部北京通信设备厂形成...[查看全文]
中国第一部电话机——手摇磁石电话机
上个世纪初的全中国,都在使用着国外进口的电话,德国的、日本的……四面楚歌的年代里,就是没有中国制造的电话。 1932年,当时的中天电机厂,也就是现在中国普天子公司——天津电话设备厂的前身,在只有三间厂房,8名技术工人和8台机床设备的简陋条件下,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电话机——手摇磁石电话机,这是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话机。 2019年,中国普天制造的“中国第一部电话机——手摇磁石...[查看全文]
鞍山制铁所迎宾馆旧址
迎宾馆旧址,位于鞍山市铁东区迎宾街21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用地面积1368.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9.38平方米。该建筑地面二层,地下一层,为砖混结构。该馆建成后作为昭和制钢所经理办公及住宿的地方,也作为高级俱乐部使用。建国初期该馆为中央领导人视察鞍钢时的住所(李大璋等鞍钢领导干部每周在迎宾馆上两次课,学数理化,并由苏联专家讲技术,讲焦化、炼铁、炼钢等)。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鞍山市...[查看全文]
鞍山制钢所1号高炉
鞍山制铁所1号高炉旧址位于鞍钢炼钢总厂一工区办公楼路南。 该高炉由中日合办的振兴铁矿无限公司于1917年开始兴建,并按照日本风俗举行了修建高炉的“地镇祭”。1919年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但是由于高炉设计不适合鞍山的原料条件,工人的操作技术也不熟练,致使鞍山制铁所第一年只生产了生铁31620吨,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并且在1921年,...[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