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5
新疆第一口油井遗址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边泥火山的北坡(东经:84°51´3",北纬:44°18´5",海拔:810米),距今已有112年历史。
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发现于19世纪末。在独山子泥火山分布范围内,有多处油气苗和油砂露头。1897年,当地居民开始土法开采石油。19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喀喇乌苏厅(今乌苏县)在“城内设劝工所,创办劝工场,在独山子用土法提炼石油”(《乌苏县志》)。自此,“独山子”地名开始被正式称呼。
独山子有石油这一信息也逐渐传播开来,而对此信息反映最为迅速的是毗邻新疆的俄国商人,并向新疆地方政府请求允许租赁独山子石油矿藏开采权但遭到了拒绝。俄国商人的举动引起了新疆地方政府重视,1907年,新疆布政使派员采集独山子等地石油、石腊赴俄国巴库化验,化验结果:“每百斤可提取净油六十余斤,足与美洲之产相抗衡。”尽管清政府当时根本不具备开采石油资源的工业能力,但出于对独山子石油矿藏的重视,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俄国购进挖油机(顿钻钻机)和提油机(釜式蒸馏装置)各一台。提油机安放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省工艺厂,顿钻钻机运至独山子,由随机而来的俄国技师指导钻井。
1911年王树楠主编的《新疆图志•实业二》中记下了独山子第一口油井出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壮观一幕:“挖油机一座,运至独山子开掘油井,油井深七、八丈,油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近代史上,用机器打出的第一口油气井,是新疆近代石油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的工业油井之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俄国技师随后回国,因财力不足,独山子石油采炼停止。1913年,新疆都督兼民政长杨增新又下令恢复石油生产,招商开采。193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与苏联科学考察团联合组成独山子石油考察团。1937年在独山子背斜打了第一口探油井并出油,“自油井口喷出数尺之高,油势胜旺”,独山子油田被发现。1951年5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独山子第一口油井旧址上重新钻油井,独山子油田进入第二次大规模勘探开发。1953年产原油7.02万吨,是独山子油田年产原油最多的一年,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23%。1958年,独山子油田钻井工作基本结束。在之后的34年里,产量持续下降,到1992年,油井全部关闭。独山子油田在它近百年的开采史中,共为中国的发展奉献了34万吨原油和2.16亿立方米天然气。
新疆第一口油井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见证了三个时代的兴衰荣辱,见证了百年中国时代发展的脉络,更见证了新中国成长崛起。
如今油井遗址还保留高1.3米、直径30厘米的钻井管筒。遗址四周建有长10.8米、宽10.9米的白色水泥柱围栏。2000年9月,独山子厂区党委、公司党委将新疆第一口油井确定为独山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集团公司命名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9年11月23日更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2013年3月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资委列为中央企业石油石化行业工业文化遗产。2020年12月17日,以新疆第一口油井为核心物项的独山子炼油厂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国家工业遗产。
独山子石化公司不断发掘工业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持续加大保护传承、科学利用力度,推进集团公司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节点,组织员工到新疆第一口油井遗址接受教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占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