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  奇迹之旅  >  第40站(福建福州) > 正文
第40站:走进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1-14

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效果图

10月30日,“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第40站,走进中建海峡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

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省级以上媒体记者齐聚“数字福船”,与现场200多名高校师生代表、业主和监理单位代表、一线建设者、农民工兄弟共同感受数字中国的文化魅力。

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数字中国”战略决策下,应运而生的一项福建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国内、国际大型会议、会展项目的举办场馆。

1405-1433年,郑和率众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福州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600多年后的今天,位于福州市滨海新城核心区大东湖畔,一艘崭新的“数字福船”,承载着“数字经济”与“一带一路”的内涵,即将扬帆起航。

这艘“福船”,便是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建海峡”)承建的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合同总价12.64亿元,总建筑面积为11.62万平方米,将于2019年4月竣工并交付使用,作为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会址等大型会议的举办场馆。

合影

“巨舰”扬帆欲破浪

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施工现场位于长乐市美丽的东湖湖畔。在项目部1000余名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于2017年12月29日开始动工,不到三个月就完成桩基工程;九个月左右,所有主体钢结构吊装就已完成。远远望去,一艘停靠在东湖边的巨型汉代楼船已现雏形,呈现出舒展、大气的形象,船头微微起翘,寓意“数字中国”建设扬帆起航。

会展中心主体为钢结构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长255米,宽119米;建筑高度约33米,钢结构屋面最高点45米,总建筑面积11.62万平方米。建筑内设峰会多功能厅两处、大型展厅两处,贵宾室和30间各型会议室。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一场国家级的盛会,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为确保数字中国会展中心尽早成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主场馆”,福建省、福州市有关方面给项目建设设定的总工期仅为13个月,而国内类似的工程工期至少需要2-3年,可以说工程体量大、工期紧。

如此浩大的工程缘何在这么短时间就“拔地而起”?这得益于装配式建造这个“加速器”!“项目地上部分主体结构为全钢结构,所需钢结构总重约2.9万吨,所有梁、柱、桁架等主体结构构件均在工厂生产加工,预制后运至项目现场进行安装。”项目技术负责人欧阳再福介绍,通过预制、拼装的方式,省去了现场钢材料加工环节。

再好的技术,落实还是得靠人。从项目建设伊始,项目部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由项目经理担任队长,突击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工地上,工人除台风等恶劣气候外,其余时间均分白夜班24小时不间断作业。

“项目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但我们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坚守岗位,做好细节,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青年突击队队长、项目经理张建银表示。

活动全景

百舸争流策群力

面对项目建设的巨大压力,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群策群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展馆内部9600多平方米的无柱大型展厅,采用的是大跨度桁架结构,最大跨度为68米,采用的最大桁架就有300多吨,需要采用5台180吨的大型履带吊操作。如此大型的设备要在地下室顶板桁架区行走,且不会对顶板产生大面积的破坏,这,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如何跨过这道难题,考验着中建海峡人的决心和智慧。项目部组织负责作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一个个方案被否决。终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项目部找到了科学安全的解决方案!

项目部通过深化图纸设计,将计算顶板设计活荷载,由原来的30KN/㎡提高至50KN/㎡,将原来150、200mm厚的板加强至300mm厚,梁截面及板配筋也相应增加,这些举措使吊装传递到楼板的荷载小于设计荷载。为了防止中间区块顶板出现裂缝,加大其承载能力,在顶板施工的过程中,还将地下室中部的碗扣架支撑体系进行保留,待履带吊逐跨退出时再进行拆除,进一步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在地下室结构施工过程中,他们又遇难题。他们发现若是采用传统的后浇带法施工,存在后期主体完工后,封堵后浇带混凝土运输困难,耗费时间长。后浇带若处理不到位可能会发生顶板渗漏水。更重要的是,大型履带吊在桁架区吊装过程中受到后浇带限制,作业很困难。

依旧是通过深化设计,项目团队决定使用“跳仓法施工工法”这一全新工艺,将大体积地下室混凝土块分成若干个小块,并采用跳仓、封仓的跳跃式施工,利用短时间的混凝土收缩变形,将各个小块整合成整体,充分利用混凝土变形时间差,保证地下室混凝土的完整性。这不仅解决了后浇带的处理、钢构分包上部结构施工、机电分包在地下室管线安装,也为上部钢结构吊装大型设备提供可靠保证。

媒体记者听取汇报

“福船”远航勇创新

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工作,又能加快工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项目部在组织架构、流程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求提速增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项目部也鼓励大家打破常规,打破禁锢思想的障碍,大胆采用新技术。这也是确保项目准时完工的“不二秘籍”。

在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的施工全流程中,BIM被全方位采用。比如,造型屋面下、混凝土屋面上会安置大量的空调、排风、排烟设备,以及风景管道、水电设施等,加上屋面为多标高式,高低错综复杂,他们先把模型建出来,防范施工过程中不同工程碰撞,避免返工。通过采用BIM技术全专业建模,提前审查发现图纸问题、深化各专业图纸、实现进度三维模拟,施工节点三维交底、施工总平优化等,为项目保质增效提供强有力帮助。

云从马头过,峰在人面起。面对貌似不可能的挑战,项目团队胆大心细,举重若轻。10个月多来,一项项“高大上”的新技术政助力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项目部率先使用了先进的AR+VR交互模式,将CAD图纸与三维模型进行整合,通过IPAD等移动终端可进行随时查看,方便了施工人员的使用;

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过程中,使用专业软件进行钢结构深化,实现构件深化设计、制作、安装、检测过程的数据化、精确化;

项目施工过程通过工业机器人加工,自动化上下料、自动拼装焊接、实现工业化及智能化,安装过程通过模型对构件进行预拼装,精准定位、精确安装,完美实现装配式施工;

采用智慧工地项管平台,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依托智能及时准确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如今在八闽大地,不少如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一样的“超级工程”经由中建海峡人的双手,破茧成蝶,不仅展现着建筑的美妙和奇迹,更展示着新时期福建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的喜人态势。

【责任编辑:姚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