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十年记忆  >  关注从未停止 > 正文
中国海油:碧海丹心照汗青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5-14

十年之后,斗转星移。

废墟上建立起的不仅是新家园,还有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2008年9月18日,中国海油援建项目组正式进驻震区,看着触目惊心的墙体裂缝,以及身体与内心伤痕累累的震区百姓,他们暗下决心,要将党组的重托和全体海油人的爱心转化成优质工程,让震区人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018年5月,前方佳音频传——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海油援建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几年来,医院发展突飞猛进,为缓解川陕甘毗邻地区人民看病难、就医难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这是当前西部条件最好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设施先进,成为德阳市的明星学校。

……

如果说海油人的情感与责任化作温暖的风,抚慰了这片大地,让梦想重新在这里生长,那么曾经流汗又流过泪的1300多个日日夜夜就不曾被辜负。

千方百计重建美丽家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当日,中国海油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赈灾方案。距离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中国海油就向震区捐出1000万元,企业及个人捐赠、派遣医疗救护队、调集直升机等后续各项工作也迅速展开。在中华儿女全力抗震救灾的初期,中国海油就向震区捐款捐物共计7801.4万元,并创造了中央企业党员人均捐款数的第一。当年,中国海油共租用27架直升机,其中14架飞向震区。海上员工有的主动推迟海休,有的乘坐十几个小时的倒班船,在风浪中颠簸得几近虚脱,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为灾区空中生命线的打通欣喜着。

倾己所有,不遗余力,但中国海油仍千方百计地寻找为生者重建家园的最直接方式。经过连日商讨,一项凝聚海油大爱的方案出炉——后续5年,每年捐资1亿元帮助四川震区开展灾后重建,重点援建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这5亿元是中国海油至今单一项目最大的一笔慈善捐助,也是企业在德阳市和广元市最大的一笔援建资金。

决心下得果断,筹集起来却不轻松,这5亿元是海油人勒紧腰带一点一滴抠出来的。

2008年5月22日,中国海油党组扩大会议决定,全公司范围内各单位的行政开支,特别是差旅费、招待费、会议费,2008年预算要降低10%。同时,公司发出了“节约每一分钱、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和灾区人民一起共渡难关”的号召。出差住便宜旅馆,招待来客吃公司食堂,召开会议尽量采用视频方式……这些成了新风尚。

正因为深知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中国海油援建项目组在川4年始终坚守一个宗旨:“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

精打细算铸就项目经典

“钱花在刀刃上”首先体现在对项目的选择上。“需求是第一位的”,中国海油几经考虑,将有限的资金投给了病患和祖国的花朵,9个援建项目——德阳市罗江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德阳市人民医院内科综合住院大楼、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综合住院大楼、德阳市东汽八一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罗江县人民医院科研及教学中心、广元中学教学楼和活动中心,皆为民生工程。

“钱花在刀刃上”其次体现在项目的经济实用上。罗江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设计方案前后修改了5次,没有了铝合金的外立面,没有了通顶的玻璃幕墙,但设计更加精致,5次修改节约资金1500万元。德阳和广元的两个医院援建项目同样如此,没有奢华气派的外立面,但大楼多了地下停车场,病房多了方便实用的独立卫生间,儿童病房多了开满鲜花的阳台。

项目组对罗江县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后,在政府审批标准基础上追加了200万元的投资。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医院附近的河流上新建了一个拦坝,医院及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上浮。为增强抗浮能力、保证安全,项目组会同设计单位对结构实施方案进行了调整。

安全、品质、适用,是项目投资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中国海油党组要求,援建项目要立足百年大计。因此,在抗震级别上,项目组人员毫不含糊。项目组请来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同济大学抗震研究所的专家反复推敲,现中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时任中国海油四川震区援建项目组总经理张三利说:“我们按照比国家新出的规范高出一个等级的标准进行设计。”最终这些援建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从8度提高到9度,成为巴蜀大地抗震等级最高的建筑之一。

在科技投入上,项目组也毫不吝啬。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中国海油援建的外科综合大楼内,血液净化中心、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等高端医疗设备一应俱全。中国海油还追加1000万元,装修了14间国内一流的层流手术室。

“钱花在刀刃上”最后体现在项目组对自己的“抠门”上。项目组刚到四川时,地方政府和受援单位希望给大伙儿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广元等地还针对项目组成员的办公环境作了方案和预算,可被他们婉言谢绝了。项目组三地办公,在广元,项目组成员把医院原本租给患者家属的客房租下来当作办公室。两间简陋的房子,每天的租金为20块钱。召开各项评审会、招标会,只要坐得下,都在这个办公室进行。

海油真情浇灌希望之花

刚进震区的那个傍晚,在绵竹卫生局旁的绿地上,张三利遇到一位父亲带着10岁的女儿在燃放孔明灯。当问起这是为谁燃放时,小女孩安静地说,为妈妈和弟弟。张三利的心瞬间变得沉重,他买来两盏孔明灯,默默将它们点燃。他暗自发誓,要建最好的学校,让活下来的孩子不再受罪。

4年之后,援建项目载誉巴蜀。德阳、广元、罗江三个医疗项目主体结构和施工都被评为“四川省优质结构”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成为该地区的示范工程。援川项目组全体被授予“德阳市灾后重建青年突击队”称号,张三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三利将项目的成功归结为中国海油低调、务实、规范、高效的工作原则和作风。诚然,这一原则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但背后的主观因素——真情,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份真情显然也被各方接收到了。“用心援建”“对四川人民有真感情”是当地对中国海油说得最多、最真诚的评价。

正是因为用心,各处细节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公司党组对项目组的命名就颇费思量,最后确定为中国海油四川震区援建项目组,用“震区”代替“灾区”,是对受援地情感的尊重。在经济利益上,也处处为对方打算。就连公车租用这点“蝇头小利”,项目组也没放过。因为项目分散在3处,最远的相距250公里。可是,项目组没有配车,而是向当地医院租用车辆。

在项目的设计、施工上更是花费了很多心思。项目的任务书由总经理张三利亲自编写。到地方,项目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座谈会。如果是医院项目,就请医生、科室主任畅谈他们想象中的医院的样子。根据他们的描述做成方案反馈给医院,再根据医院的反馈加以修改。“这样深入下去,设计出的项目怎能不是地方所需要的呢?”这是建筑专业出身的张三利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式。

虽是建筑专业人士,但医院和学校对于张三利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对于项目组其他8名成员更是如此。这8名成员是中国海油从公司200多名志愿者中遴选出来的,大家都有别的本职工作。然而,知识是相通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项目组采取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多学、多调研。

在设计特殊教育学校时,张三利带着一行人到都江堰、扬州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去调研,想弄懂“特”在何处。一番了解,他们的最大感受是要给这些儿童特殊的关爱,所有的设计要更细致、更精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笔描绘他们理想的校园。从那些抽象的画作中,项目组人员意识到,高楼大厦不是孩子们向往的建筑。于是,一个庭院式的设计方案诞生了。“想让他们感觉像在家里一样。”张三利说。

如今,这些项目在当地大多成了地标性的建筑,不在于它们多么富丽堂皇,而是因为那些洒满阳光的病房、环保又隔音的外墙、舒适的地板……每一个角落都凝聚了中国海油真挚的情感。

抗震精神流传巴山碧海

10年过后,撕开的裂缝已经愈合。积极乐观、不畏艰难的震区人民开始了新生活。他们没有忘记那场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救援、大援建。5月初,广元和德阳都发来邀请函,诚挚邀请海油人重访那片一起奋战过的热土。

其实,惦念一直都在彼此的心里。

那些项目如同海油人的孩子,张三利甚是牵挂,但他6年间从未回去过,怕给地方添麻烦。功成身退,是中国海油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理念。

张三利说,那段经历对于每个援建者来说都是一种历练和成长。他援引震区一位地方官员的话说,重建后的震区比灾难发生前跨越了20年,这不光得益于各方提供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更得益于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由援建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地方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融合而成,它叫抗震救灾精神。

震区归来,张三利一直受这种精神激励着,他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尽善尽美,才能得到别人一致认可;他学会了如何又快又好又规范,每个环节都做到没有瑕疵……

中国海油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朱磊当年也是援建项目的参与者,他说,那段经历让自己很受教育。灾难发生后,社会各方包括中国海油的热情援助,让他时时感受到一种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抗震救灾中体现得极为充分。有了这种上下一心,中国梦一定能实现。汶川地震发生后,时任中国海油慈善公益事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宋瑞林跟随党组领导几次入川,海油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倍感欣慰。在中国海油实施多年的公益慈善事业中,这种意识和精神一以贯之。

受中国海油党组委托,时任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慈善公益事业委员会主任武广齐从项目洽谈到交钥匙,一路保驾护航,艰难的蜀道上不知留下过多少脚印。

曾经的震区,如今美丽如画,美好的生活由千万双手共同创造。时光易逝,唯有精神会一直流传。

【责任编辑:王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