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7-09-21
火力发电就代表污染?大容量就意味着高排放?不妨到世界在役的最大火力发电厂一探究竟。
秋天的内蒙古,天高云淡,记者来到了呼和浩特南约70公里的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托电”)。这里的园区绿意盎然,高高的烟囱和凉水塔冒出白汽,与人们固有的火电厂黑烟滚滚的印象相去甚远。
托电是首都安全用电的主力电源点,总装机达到672万千瓦, 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2台66万千瓦机组通过500千伏四回线接入首都电网;2台30万千瓦机组通过蒙西电网为大唐再生资源公司供电。
“我们去年向北京输送近230亿千瓦时电量,占北京用电量的近25%。”托电公司党委书记王东升表示,这也实现了由输送燃煤向输送电力的清洁能源转化。截至2017年7月底,托电累计发电量达3569.8亿千瓦时,对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尽管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日益提高,但是火电占大头的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的背景下,火电厂也必须与时俱进,加速转型升级。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托电公司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研发应用前沿电力技术,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技改创新项目。
减排,技高一筹。为降低氮氧化物和大气粉尘的排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托电公司就率先启动了脱硝改造计划,应用“低氮燃烧器+SCR”技术,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厂机组的脱硝改造。改造后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40264吨,排放浓度远低于每立方米100毫克的要求。同时各台机组除尘器除尘效率均大于99.76%,烟尘最大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015年以来,托电公司又对10台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的机组排放值更接近于燃气机组。
为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年均日照2895.9小时、日照百分率60%-80%的优势,托电大力发展太阳能与火电耦合技术,使用太阳能发电替代部分厂用电,减少标煤消耗。在新技术带动下,该公司厂用电率降低0.05%,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达1.48万吨,实现了“光煤互补”,成为国内首例。
节水,别出心裁。内蒙古是缺水地区,作为用水大户的火电厂必须不遗余力降低取水量。托电5至10号机组均采用了空冷机组,与湿冷机组相比单台机组年节约用水600万吨,6台机组年节水达3600万吨。为了使水资源在电厂内最大限度阶梯使用和处理回用,2014年底,托电公司发明并采用了“深度节水”技术,用水量下降1145万吨。该公司还以制度做保障,建立健全了各项用水、节水管理制度,建立了废水处理厂,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脱硫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降耗,永不止步。自投产至今,托电公司在“全国火电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中累计获奖25台次。为推进节能工作,托电公司陆续应用了空湿冷机组联合提效技术、高效亚临界机组综合升级改造等高新技术,积极探索各种降低能源消耗的方法。应用空湿冷机组联合提效技术,达到了湿冷、空冷机组优势互补、联合节能提效的效果。
2016年,托电公司对两台60万千瓦高效亚临界机组进行了综合升级改造,实现单台机组降低煤耗15克,4号机组成为国内首台改造后的达标机组,达到了同类机组国内领先水平。
托电众多新举措新成效背后,是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
“一系列环保改造措施下来,每台机组平均成本2亿元。”托电发电部主任孙永春算了笔账, 把12台发电机组改造完毕,总体费用约24亿元。并且,托电接下来还将对煤场进行封闭,费用估计为10亿元。
为打造创新型企业,托电公司将科技管理纳入公司日常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充实了托电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出台了《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评奖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充分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公司成立“龙俊峰、林显超、张盛” 3个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一方面围绕生产技术难题,解决相关技术发展瓶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系统学习,进行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广应用,打造技术领军队伍。此外,托电还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技成果的创造合力。
截至目前,托电公司共有15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国家相关机构授权。另外,公司有实用新型专利27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正在申报中。
托电公司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最强、最优、区域最重要”的火力发电企业。可以预见,随着企业创新发展的提速,托电的明天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