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砥砺奋进新国企  >  媒体聚焦  >  走进新国企  >  中建洋山篇 > 正文
中建港务:洋山深水港世纪工程背后的人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7-07-31

十五年,“沧海”就能变“桑田”?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正在东海孤岛上演的现代工程建设传奇——洋山深水港。十五年前,大小洋山岛,只不过是东海之上的普通小岛,居民以打渔为生,闭塞而落后。十五年后,小渔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总面积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深水港。一个世纪工程即将傲然屹立于东海的碧波万顷之中。

据悉,洋山深水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人工深水港,也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和枢纽型工程。即将投入使用的洋山四期工程,亦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伟大的工程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港务”)就是这样一支成就了洋山,也被洋山成就的建设队伍,十五年的时间,从初次涉足海域工程的新人,成长为今日港航建设行业的佼佼者。

洋山深水港十五年的建设传奇落幕在即,四期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记者日前走进接近建设尾声中的洋山深水港项目,一探这世界级工程背后的种种。

“洋山夜总会”——名词新解后的故事

记者在去往洋山港的路上,听到洋山“夜总会”一词,不禁心生疑惑,难道这港区也还建有高档消费场所?原来这是中建港务洋山建设者发明的名词新解,意思是说“夜里总开会”。这一小小新解的背后,是洋山建设十五年来不为人知的艰辛。

2002年6月26日,中建港务在洋山深水港一期C标码头打下第一根桩,拉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帷幕。但当时的洋山深水港还只过是互不相邻的10余个小海岛,海岛之间海沟深度最深超过30米,各方面条件都较为恶劣。

工程一期注定是个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作。当时只有1.4平方公里小洋山岛容纳不了那么多的施工队伍。中建港务洋山项目总部的员工只能租住在附近的大洋山岛。每天往返都是乘坐从当地渔民那里租来的小船,外海风浪大,每次往返住地和施工现场几乎都是一次冒险,经常是途中海上风浪骤然大起来,小船就像一片枯叶,被海浪打得漂来荡去,还时不时地被巨浪抛起来,几乎垂直地立在海面上。中建港务洋山建设者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直到2004年,在吹砂填出来的港区上建设的洋山生活基地正式启用。

今天我们去洋山港,都是走东海大桥,十分方便快捷,可要知道,东海大桥是2005年竣工,那之前的三年是怎么过来的呢?答案是靠船,一切生产生活资料,以及人员的运输都靠船运。但洋山地区气候多变,刮大风、下大雨都是家常便饭,要是天气厉害了,船就得停开了。所以当时岛上的生活物资都是非常缺乏,一旦蔬菜、淡水续不上,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洗澡几乎就是奢望。建设队伍几乎都不是海岛人,严重的水土不服也成为一种常见病。

条件恶劣的同时,工期任务还十分繁重。记者了解到,这“洋山夜总会”就是一期工程的时候叫出来的。2003年的“非典”疫情期间,工程延修半年,复工后,项目部要求全员抓紧加速工作,争取按原计划建成开港。这样一来,白天时间就要充分利用,抓紧现场建设,那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都留到晚上协商解决,几乎就是隔三差五就得夜里开会。中建港务总工程师徐梅坤就表示,自己当年就是这“夜总会”的常客,任务总结、计划安排、工种协调、民工交流、项目党建等等都是这“夜总会”的主题。徐梅坤总工程师还说,这些会结束了,还不算完,他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还得接着开协商会,一个个技术难关、工程难题就是在这挑灯夜战的升级版“夜总会”中解决的。

“吃三睡五干十六”,虽然现在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句口号,但难保不是当年的一番真实写照。如今洋山深水港全部建成在即,再回首来路的付出与汗水,中建港务人们已不觉的是苦,只道是甜。洋山十五年的建设,不仅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岛型人工深水港,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也铸就了中建港务的灵魂与精神,“诚风破浪、信誉远航”的蓝海文化,这将成为助推中建港务实现“转型跨越”,不断“走向海外”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自动化——洋山黑科技不止于此

洋山深水港是重大的国家战略性工程,这就要求洋山建设者们,必须拿出最高水平,体现最高标准,工程技术创新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十五年的洋山建设史,不仅是中建港务洋山人拼搏奉献的十五年,更是创新奋斗的十五年。

十五年的建设遇到了太多的第一次,而每个第一次都是一道要求创新作为的坎儿。第一次施打大口径密排钢管桩,第一次施工海上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第一次自主制造大口径高标准螺旋钢管桩,第一次见识水下阳极块,第一次实施深海地基加固,第一次施工水下倒滤层……中建港务洋山人,唯有众志成城,探索进取,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收获的成果也是甜美的,在众多参建队伍中,中建港务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完成水工码头、地基加固、道堆施工多项技术总结。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着意观察了洋山四期的不同之处,自动化、智能化乃至无人化,是记者对洋山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大印象。

在和中建港务总工程师徐梅坤的交流中,记者得知,自动化确实可以被视作洋山四期工程的一大特点,而这里面又可细分为施工的自动化和运营的自动化。

施工中的自动化创新,就好像是在工程加装第三只眼,让地基加固过程都能从“黑箱”作业变成“阳光”作业,这样才能更好确保工程质量。

洋山港施工的一个前提,就是填海而来的土地要足够结实,以满足在其上进行施工的要求。但是通过填海造出的土地地质类型是很复杂的,有吹砂吹出的疏松的砂土地基,有开山取石回填出的碎石堆积体,还有岛上原始地貌中的堆积深厚的淤泥层。国际上,围海吹砂造出的土地,一般要经过十余年的自然沉降才能用于开发建设。

为了尽快夯实土地,施工队伍必须对其进行加固。而在对吹砂堆积区域进行振冲加固时,振冲装置要深入到地表以下20多米进行振冲。并且要分节提升进行分层振冲,逐层达到密实效果。从地下负20米到地表的整个振冲过程都是在监管人员目光无法触及的“黑箱”中进行的。

传统的肉眼观测根本不派不上用场,那要怎样才能打开这个地下作业的黑箱,让监管的目光跟随振冲器潜入砂土层深处?实现对振冲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呢?这在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中建港务洋山项目总部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自主开发出振冲自动监控系统并应用到振冲施工中,形成了“自动监控下深层粉细砂地基振冲施工”工法。该系统通过对振冲过程中各项原始数据的采集,转换成直观、形象施工曲线,让整个过程都可以被实时监控。

此后,在对洋山原始地貌中的淤泥地区进行加固时,为确保塑排板施工方案的有效实施,项目部又开发出塑排板施工自动监控系统。最后,自动监控系统又被应用到碎石回填区域加固施工中,成功地开发出强夯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24小时准确记录强夯夯击次数。

运营中的自动化创新,就是要解放人工,实现无人化、智能化,不断港口提高装卸效率。

在洋山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记者看到,港区集装箱的装卸、调运、运输等环节都实现了无人工操控的自动化运作,而岸吊、轨道吊等运营设备均通过中建港务所承建的83.3米中控塔内远程操控,而这中控塔成为整个自动化码头运营的“指挥中枢”。看着一辆辆智能操控的运输车和自动化作业的装卸设备配合得天衣无缝,偌大的港区看不见工作人员,记者不禁要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点赞。

自动化运营的集装箱码头,其运转效率是很高的。记者从同行处了解到一个小插曲:洋山港很受货轮海员埋怨,原来竟是因为,洋山港码头卸载工作效率高,货轮停靠时间短,海员们自然也就不能在陆地上多待了。徐梅坤总工程师也笑言,海员们抱怨了,但轮船主是该高兴了。不知道自动化操控的洋山四期投入运行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洋山港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又何止自动化这一个亮点呢。15年来,3项施工工法获评国家一级工法,6项施工工法被评为交通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1项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这亮眼的创新成绩单,凝结的是中建港务洋山人的智慧和才华,是中建港务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集聚的宝贵财富。

“黑马”不“黑”——中建港务的历史与未来

伟大的工程离不开坚强的队伍,坚强的队伍需要伟大工程的历练,洋山港世纪工程和中建港务之间正是这种辩证关系。

中建港务是一支年轻的建设队伍。很多人都说,中建港务是港航建设领域半路杀出来的一匹“黑马”,的确,论起来直到2013年2月,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才由中国建筑和上港集团共同合资组建。

十五年的建设史,也是一部成长史,一组数据见证中建港务的茁壮成长:

洋山一期时中建港务是学徒。在一期工岸线长1600米程码头,共5个7—10万吨级泊位的工程总量中,中建港务负责了其中35%;

洋山二期时成为伙伴。在码头岸线长1400米,共4个7—10万吨级泊位中,中建港务负责了700米码头、全部67.5万平方米地基处理和46.8万平方米道堆建设,工程量约占土建工程总量的50%;

洋山三期时中建港务已是建设骨干。2600米的码头岸线,7个7—15万吨级泊位。中建港务负责1250米码头、全部350万平方米地基处理和66.9万平方米道堆建设,工程量约占土建工程总量的65%;

到了洋山四期时,中建港务已成长为港航建设行业的佼佼者。四期码头岸线长2350米,陆域总面积223.16万平方米,建设7个大型深水泊位,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而中建港务一力承担了全部土建工程总量的75%。

这15年中,仅在小洋山海域的狂风巨浪中,累计成功沉桩7147根,首尾相接长度超过443114延长米,排在地表约等于上海到合肥的陆路距离。这个长度,正是对中建港务人成长之路的完美诠释。

中建港务是一支有历史有底气的队伍。

中建港务党委副书记颜志凯,对“黑马”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说中建港务年轻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建港务没有过去,没有底蕴。因为中建港务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53年2月的上海港务工程公司,这是一家以港航建设为主体的综合建筑企业。可以说中建港务没有海岛型深水港工程的经验,但港航建设经验是充分具备的。

改制合资后,中建港务又获另一重要力量的支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不仅代表着我国房建领域的最高水平,还涉足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飞机场、核岛等多领域经营。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排名第一的投资建设集团,也是我国建筑领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2016年的全球财富500强中,更是高踞24位。

正是依托于中建母公司的雄厚实力,中建港务如虎添翼、底气十足。所以颜志凯副书记表示,对这个“黑马”说,他是既认可又不认可。

展望未来,“走出去”是中建港务的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建港务将依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强大后盾,紧跟“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积极投身海外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带向世界。记者现场了解到,由中建港务和中建八局共同建设的吉布提多哈雷港口项目,已于5月24日如期开港,工程建设获得中吉双方各界的广泛赞誉。

颜志凯副书记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不仅是中国技术的走出去,更是中国标准的走出去”。相信中建港务将继续以专业的施工、优质的服务,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工工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