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11
凭着一股韧劲,刘印洲磨坏了5双运动鞋,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别人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访入户。
正是这股韧劲,刘印洲带领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全村215户756人脱了贫致了富。
刘印洲在饲草基地与牧民交流
青海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是一个藏族村,占地面积21.49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93户、355人。每天清晨,牧民将自家的牦牛送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累了席地而歇,点燃牛粪烧水,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过去,靠天吃饭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发展之困笼罩着整个村庄。
直到刘印洲的到来。
2017年7月,新任协隆村第一书记的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七局集团工程师刘印洲,一个28岁小伙,第一天上任就差点被高原反应打垮。“做梦都是头被按在水缸里”“鼻子像是被人用手捂住了”。同事劝他先休息,适应一下。
“时间可不等人。”刘印洲想,“来村里不是让你坐着、躺着,等你适应、让你养身体的。”
刘印洲为牧民宣讲扶贫政策
入村第二天,刘印洲就着手走访入户。
果洛州地广人稀,村民极其分散,这个山头住这户人家,隔几个山头才有下一户,前后至少一个小时车程。
刘印洲心里盘算,全村215户,按照开车一天最多跑五六个山头的速度,再加上道路崎岖,要走访所有户,至少要一个月以上。
说干就干。第一次走访,就遇上极端天气,车陷到泥里。3个路过的老乡“救”了刘印洲。车轮飞转,泥花溅了刘印洲一身。几个小时后,家住最北的散花揉了揉眼,望着眼前的刘印洲,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怕是个泥书记!”来来回回的路上,也只能吃早已备好的方便面、啃冷馒头,还要随后换登山鞋。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谁胆子小,发展产业要多鼓励;谁比较莽撞,要提醒不要蛮干;谁家孩子上学困难,要时刻紧盯控辍保学……一圈走下来,他的扶贫日志上,记录着全村人的性格和家庭情况。
走访过程发现,当地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村民的思想落后,村民散花家里的两个孩子没上学,他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对家长做了思想教育工作,并宣讲了九年义务教育法,最后把适龄的两个孩子送到了学校。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刘印洲带着驻村工作队一起走家入户,一遍说不同,他们就说两遍三遍,从来不厌其烦,2018年前后共为44个辍学儿童的家庭做了思想工作,把44名适龄儿童送到了学校,2019年共对23户家庭做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宣讲;他还经常去异地搬迁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今年4月初,他去村民群保家中看望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询问他们上课能否听得懂、作业完成得怎么样。
孩子们将新学会的字拿给刘印洲看
从协隆村乡亲们脱贫步伐来看,少数人壮着胆子在家门口务工、开店搞经营,如果协隆村的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业,然后再接受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应该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少走很多弯路。为了让高原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经过他的努力,协隆村建立“铁建爱心助学基金”、援建青少年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将会成为牧区青少年寓教于乐活动的新场所。
走访只是第一步,整顿村里涣散局面,才是一项大工程。
三个板凳一张桌,几张年代久远的宣传画,歪歪扭扭挂在墙角。“进场”后,刘印洲第一个提议,就是给村里修个像样的会议室。眼看着崭新的桌椅板凳,被摆进了修葺一新的会议室,村干部面面相觑,“咱这第一书记,是说干就真干。”
刘印洲在党员活动室按照规定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制度,讲党的政策,制定请销假制度……一段时间下来,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有了“规矩”意识,可以一起坐下来商定村里的集体经济了。
刘印洲拿出计划:扩建饲草基地,往畜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没资金,就是空谈!”有人拍了桌子。
“光说谁不会!”有人不屑。
刘印洲为村民送去慰问品
村民也嚷开了,你一句,我一句,那叫一个呛人。刘印洲心里明白,年龄摆在那,大伙这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行,来这儿就是走过场。
刘印洲没吭声,心里却激起了一团火。
“来了一个娃娃。”一个村干部的小声嘟囔,钻进刘印洲的耳朵。
当初选择驻村扶贫时,刘印洲就已在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此时,他更是铁了心,向大家承诺,“只要有好的项目,钱我来想办法”。
十多次调研,一待就是几天几夜;数十个长途电话,一打就是1小时开外;带着近万字的计划书,在乡里一泡就是一天……“刘书记的腿都跑细了!”乡长打趣道。看到了刘印洲的决心,村干部和村民决定跟着他干。资金下来了,运输车队组建起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干部和村民相信,跟着刘印洲能干成事。
心齐了,发展就快。2018年,饲草基地扩建到5400多亩,草长得极其茂盛,每亩草场能收割约两吨青贮草,当年,贫困户每户就分红420多元。“这是我们的饲草基地!”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个劲地往车上装打好捆的青贮草,忙得热火朝天。
不到三年,以饲草基地为基础,投资8000万的“雪山牧业”新型畜牧企业引进来了,开创了“牧户+合作社+企业”新型畜牧业模式,贫困户的部分草地、牛羊、资金入股到企业,牧民的牛羊得到了精细化管理,企业每年按入股资金8%分红,每年为贫困户增加4万元的收入,66户贫困户脱了贫;民族服装厂开起来了,不光年底能分红,还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带领2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办起来了,牦牛肉、黑枸杞走出高原,端到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物资运输队设立起来了,采购转载机械……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到现在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土坯房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
新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去年初夏,村里传出消息:刘印洲2年驻村期满,要走了。
村民坐不住了,纷纷前来挽留,一定要从刘印洲嘴里听到“不走”两个字,才罢休。
刘印洲也坐不住了,眼下,正值协隆村发展的节骨眼,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继续留下。
2020年,是刘印洲驻村的第四个年头,面对疫情,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奔走在零下32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开展“鼓干劲、战疫情、稳脱贫、迎小康”主题宣讲活动,为村民们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经过十几天的奔忙,宣讲覆盖了协隆村215户牧民,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为脱贫攻坚验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今,协隆村已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当初嘟囔“娃娃”的那位村干部,早已改了口,提起刘印洲,也竖起了大拇指:“他是我见过最棒的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周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