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0专题  >  “两山论” 央企实践 > 正文
中国石油:争做美丽中国践行者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8-17

芦苇、碱蓬草与采油作业区相融共生、生态环保成长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企业发展根植于社会、取之于自然。长期以来,中国石油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严格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管控,升级绿色发展相关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关注民生与社会进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打造生态扶贫新模式,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地方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做建设美丽中国的践行者。

“唤醒”亘古荒原

6月3日,天气晴好,风力三级。一大早,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村民艾米尔丁·艾布都力就来到造林基地,为今年新栽种的“秋李檬”果树培土。“秋李檬”是当地的一种“土”苹果,经过改良,不但耐旱,而且产量较高。去年,经当地造林扶贫公司招募,他当上了一名生态护林员。

像艾米尔丁·艾布都力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察布查尔县生态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招募了220名,负责由这个县的定点帮扶单位独山子石化公司建成的6000亩生态林养护。为了改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生态环境,自2016年起,中国石油将察布查尔县的扶贫重点转向生态扶贫,在县城以南20公里以外的荒滩上规划建设30万亩生态防护林。

为了“唤醒”亘古荒原,截至今年5月,中国石油累计投资2200万元用于生态造林,先后开发建设规模达6000亩的防护林和经济林。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生态造林项目区,一眼望不到边的林地中,已有3年树龄的苹果树长势喜人,几十位果农在打药、运草。林带中铺设了滴管管道,专门供果农休息的生态基地服务区也已建成。

通过3年的种植管护,项目区的苹果、树上干杏等果树和防护林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察布查尔县生态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安川介绍,目前,生态林的环境效益已开始显现,区域性小气候初步形成,规划的30万亩项目建设也将加快推进。“中国石油今年将扶贫资金提高到1000万元,让我们更有信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目前,第一期6000亩生态扶贫林已成规模,通过“当地政府+中国石油+生态扶贫投资发展公司+项目运作+建档立卡户”的扶贫开发模式,生态扶贫林项目打通了土地流转、项目开发、公司化运作、市场收益、农户受益等层层堵点。目前,已有220名像艾米尔丁这样的建档立卡户走上了护林员岗位。他们从事浇水、护苗、修枝、除虫等工作,月收入1000元,带动相关33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增收。除了当护林员之外,他们大多数时间还是从事养牛喂羊的老行当,是定居了的“牧民”。在当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正在成为现实。

“目前,我们已栽植各类林木600多万株,成活率都在90%以上。饮水思源,如果没有中国石油的大力投入和帮扶,我们的进展不会这么快,效果也不会这么好。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石油!”秦安川说。在中国石油的持续带动和“造血”支持下,察布查尔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扶贫事业蒸蒸日上。“这三年,我们一片土地一片土地地开发,一棵树一棵树地种,在盐碱荒滩上种下绿色希望,收获脱贫喜悦,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心劲儿更足了!”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昔日“无风尘土扬、有风迷人眼、大风遮蔽日、小风随风跑”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一片绿洲。“环境改善了,风沙减少了,连温度和湿度都得到了调节。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林基地项目负责人陶石林非常感慨,“我这个‘石林’要在这里干上10年,估计就要改名叫‘陶绿林’啦!”爽朗的笑声在林间回荡。

“环保是增效抓手”

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受控,5月22日,云南石化主动邀请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及社会各界进厂参观,科普石油知识,积极解疑释惑,共话绿色共建。

“密闭脱水项目将储罐脱水密闭引入污水罐,并对含硫气体脱臭处理,实现了污水密闭回收,消除了异味点源。”罐区装置管理人员石相涛在现场边走边介绍近期投用的一套环保提标项目——密闭脱硫系统。随着污油脱水实现全程密闭,云南石化的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作为国家能源战略配套项目,云南石化是中国石油“十三五”期间投产的千万吨级炼化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云南石化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为己任,立足源头控制消除污染物排放,推行“全过程、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装置运行,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最大限度实现上下游装置热值供料、加热炉热效率动态管理、投用APC先进控制系统、原油成品油在线调和等措施,我们实现了工艺装置超稳态运行。”生产运行处副处长杨志和介绍道。

云南石化以创建无异味装置、无异味工厂,打造节水标杆企业为契机,在生产正常运行情况下,先后建成硫黄尾气、碱洗装置、罐区密闭脱水系统、液硫密闭装车、油气回收等技改技措环保项目,使炼油装置生产更加环保,产品更加低碳。

昆明的雨季是夏天,冬季则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紧张。云南石化因地制宜,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雨水回用原则,用厂区雨水替代新鲜水,生产污水处理后回用,水系统运行持续优化,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消耗。

云南石化把污水回用设施纳入生产装置进行管理,严格操作纪律、工艺纪律,设定指标严格考核。“各装置设立了14座初期雨水收集池,建成3座共8.5万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实现厂区雨水全部收集利用。”公用工程部主任王永康说,通过雨水蓄积利用和污水回用,两年多来仅蓄积利用的雨水就有300多万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量达500万吨,每年八成污水得到回收利用,年可节约水费1800多万元,且新鲜水消耗优于设计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基于“把排放废水当产品来管理,把超标排放当事故来处理”的理念,云南石化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配备先进可靠安全环保工艺,设置5套自动在线和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云南石化还将增加废气及VOCs在线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水废气排放状况。

走进厂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标语非常醒目。

“依托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我们充分利用在线仪表信息,建成了智慧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扩大了管理幅度,提高了环保效能。”质量安全环保处副处长包永新说,“环保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还是企业增效的有力抓手。”云南石化的智慧环保系统实现了与MES系统、LIMS系统、现场视频形象监控系统等业务系统的集成,在生产、设备、装置等管理领域提供了数据查询和三维虚拟应用支持,使炼厂“智能型、数字型、清洁型”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荒山变青山 青山成金山

“万亩林”间中国石油建起的六角观景亭

5月29日,福建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319国道旁,福建销售公司蔡坊加油站内车来车往,一片忙碌景象。这座去年12月份正式投运的加油站,是一座被寄予厚望的“扶贫站”。

从加油站望去,不远处便是茂密山林。而8年前,那里由于水土流失,山是光秃秃的,河水断流,田地减产甚至绝收。当地有个流行词:人穷山光。

长汀,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2年起,受中国石油党组委托,福建销售与长汀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10万亩山地启动实施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简称“万亩林”项目),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扶贫开发。

“万亩林”项目以长汀水保科教园为中心,在露湖、明光、朱溪、罗地、伯湖、晨光6个村1.0382万亩山地上种下77.1822万棵树木,平均每亩插植74棵,成活率高达98%以上。2017年9月,国家环保部授予长汀县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首批国家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福建销售在“万亩林”核心区栽下1000亩共2.4万株无患子。无患子的果实可用来提取油脂,制造天然滑润油,它还是制造天然无公害洗洁用品的原料。仅无患子种植就可为当地带来年均近千万元产值。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发展。生态林建成后,山上绿化好了,地里能留住水了,土壤肥了。长汀县露湖村村民沈绍泽说,一开始种单季稻,后来慢慢可以收双季了,农作物的产量各方面都比较好了。除了种地带来收入,还能摘无患子补贴家用,“生活越来越好了。”

“万亩林”中,有17种阔叶树花叶会随着季节变换色彩,整个山林在不同时节有着不同的风景。林中一座六角景观亭,竞逐渐变成一处远近闻名的景点,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当地居民还在周边做起了农家乐、杂货铺的营生。长汀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江晟对此感受颇深:“‘万亩林’项目落地,不仅增加了长汀百姓的就业机会,种植的经济林木也让老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人。更重要的是,‘万亩林’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并且已经开始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018年,“万亩林”项目完成验收。至此,吃过“生态亏”的长汀人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3月,经与长汀县委县政府反复磋商,并请示集团公司批准后,福建销售与长汀县国投合资成立中油(长汀)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经营加油站,所获收益用于长汀县精准扶贫和水保生态林的后续养护。

目前,中油(长汀)达成意向加油站项目6个,首座加油站蔡坊加油站已于去年年底投入运营。“扶贫站”的落地,既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促成税收落地,有力壮大了当地的产业实力,水保生态林也有了后续资金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对于福建销售来说,也实现了加油站网点的低成本开发。对双方而言,均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共赢之举。

筑就“绿色万里长城”

“以前四周山上都是光秃秃的,遇到沙尘暴,漫天黄土让人不敢出门。” 5月29日,甘肃省庆城县村民何向辉忙完农活就地在树下歇息,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一出门就能看到大片绿色,既养眼又养肺,连以前不常见的野生动物都增多了。”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中国石油持续以建设碳汇林的方式,助力地方植树造林。

建造一个油田,改善一方环境。2005年,长庆油田百万亩碳汇林建设拉开大幕。身处黄土塬的长庆油田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庆阳市建设100万亩碳汇林,相当于“再造一个子午岭”。建成后,每年可吸收230多万吨二氧化碳,将对庆阳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在当地建成周祖陵“中国石油长庆林”、教子川流域“长庆碳汇林”等生态环保林达70多万亩。

“去年在陇东启动的长庆油田万亩生态林建设工程,共涉及13个树种,总共栽植132万株,将全面改善我们华池的生态面貌,提高森林覆盖率。”甘肃华池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田成说道。

除了帮助地方建设生态林,长庆油田积极推进油区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与油气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对生产生活站点、井场和油区道路进行植被恢复,并结合气候特点和站点情况进行园林式建设,呵护生态、美化环境。在油田生产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绿色井站建设,先后建成绿色井场230个、绿色站点20个;同时,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栽种各类树木3万株,道路硬化100公里,油区绿化面积从85%提高到95%。

微风吹来,绿浪滚滚。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已成为各种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其中陕西榆林沙化土地治愈率已达到93.24%,毛乌素沙地即将从版图上消失。在红色圣地——延安,长庆安塞油田油区道路、山间井站、沟沟峁峁,蓝天白云、绿树青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革命老区变得更加美丽宜人。

长庆油田将“中国石油·长庆林”工程作为改善延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建设陕北秀美山川和美丽延安的重要举措。该项目规划总面积354亩,作业面积314亩,设计总投资239万元。采油一厂杏南作业区员工骄傲地说:“植树护林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不仅改善了环境,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此外,长庆油田还建设了安塞油田绿色示范区、镇原油田绿色环保特区、靖安油田绿色家园、苏南公司爱心林、靖边戈壁绿色氧吧、银川河东防护林、苏里格气田防风固沙林、彭阳油田绿色油区景观工程等大型碳汇林基地,每年新增绿地300万平方米以上,为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态变好了,受益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当地老百姓的钱袋子因为旅游产业的开发而鼓了起来。“疫情逐渐好转,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也变多了,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庆城县周祖陵景区金芳农家乐负责人柴柏粗略算了笔账,“每年的毛收入是13万元左右,纯收入是6万元左右。”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