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0专题  >  中央企业布局新基建  >  央企行动 > 正文
中交集团:加速布局“新基建”全面激发新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1

启用BIM和视频监控等数字化技术,二航局4天4夜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高标准、高密封负压的“火眼”实验室;基于“云端大数据+ BIM+3D打印技术”,三航局研制3D打印防疫净化间,为广大职工筑起健康安全“防护盾”;搭建精细化计算模块,振华重工打响了疫情防控“数字”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交集团各单位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疫情防控效力。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无疑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布局“新基建”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与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导向,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具体涵盖了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事实上,中交集团早着手、早规划、早投入、早研发、早建设,提前全面布局“新基建”领域。自2002年进入国内轨道交通市场后,中交集团承揽了北上广深等近40个城市的110多个轨道交通项目,在海外承建了哥伦比亚史上最大项目波哥大地铁、澳大利亚首条无人驾驶地铁悉尼地铁(西北线)等工程,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日渐清晰。与此同时,中交集团持续在新能源客车及配套充电桩领域发力,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   

近年来,借助5G技术,智慧码头开启5G试验,迎来速度革命;基于物联网等技术,河北首条智慧高速公路——延崇高速将迎来车路协同时代;依托大数据平台,地铁管片有了专属“二维码”身份证;利用AI技术,智能桥梁设计系统将工程师从传统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新基建”正在不断释放中交集团发展新动力。   

开启智慧码头的速度革命

“3、2、1,起吊!”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的岸桥中控室,随着操作人员按下远程操控按钮,岸桥的“双臂”矫健出击,稳稳抓起自动化导引车上的集装箱,并精准移动至运输平台。毫秒级信号传输时延,让整个操作过程行云流水。这个全球首例基于5G衔接自动控制的岸桥“首秀”,标志着自动化码头开始迎来“5G时代”。   

岸桥的远程视频回传能否零延迟,拖着笨重光缆的轮胎吊能否“轻装上阵”,自动化导引小车能否“身手”更加矫捷、更加智能化……对港口调度智能化、港口设备操作自动化、信息数据可视化发展的探索,始终是振华重工心之所系。   

目前,全球很多传统码头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但通信连接无疑是老码头“智慧升级”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受4G网络无线传输时延、稳定性及可靠性的制约,大部分码头只能采用有线光纤传输的通讯方式。   

“5G就像码头的神经脉络。”在振华重工5G工作小组研发人员严梁看来,短时延、大带宽、高可靠性等附着在5G身上的“闪亮标签”,预示着港口设备的“减负”指日可待。2019年,振华重工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在上海洋山港、宁波港等项目中建设5G港口专网,开展基于岸桥、轨道吊及自动导引车的5G试点。   

随着全球科技浪潮的到来,5G成为“新基建”的“领头羊”。为了加快推进5G在传统基建领域的应用研究及项目落地,抢占技术制高点,中交集团成立了5G应用研究工作组,助力解决高难项目现场设备远程操控、串联、数据传输等重大难题。在第十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振华重工联合中国移动、沃达丰和华为共同发布了《5G智慧港口白皮书》,深化对5G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解读。   

城际高速“牵手”人工智能

“您好,我要提速超车,请您注意,谢谢。”“前方约100米处有行车障碍物,请注意避让。”……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人、车、路之间的“对话”场景,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落地”的可能。   

1月23日,延崇高速公路通车。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进入河北崇礼赛区的公路主通道,它的通车实现了延庆赛场至太子城赛场1小时转场。作为交通运输部的“一号工程”,同时也是智慧公路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延崇公路将是一条“智慧高速公路”。   

截至2019年底,延崇高速已先后2次完成封闭环境下L4级无人驾驶车辆的自动驾驶演示。提及延崇高速的“智慧升级”,中咨集团智能交通板块专业总工张艳侃侃而谈,“这是全国首个完成系统建设并成功测试无人驾驶的高速。”   

在她看来,要想真正实现“人和车、车和车、车和路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建设前端感知系统、通信传输网络,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新一代智慧公路路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也是项目设计团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的智慧高速框架体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张艳笃定地说道。   

在延崇高速公路上,还将布置10套整体式充电机柜和2台交流充电桩,以满足往来大巴车及乘用车的同步充电,打通智慧城市的“血脉”。   

如今,中交集团在自动化码头、智慧公路、智慧工地、产业园运营方面都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预见,未来铺砖机器人、水下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将在“新基建”领域大放异彩。   

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粮仓”

占地27100平方米的数据机房,上千个数据机柜,建成后将打通“数据烟囱”。2019年底,由中交路建牵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广西巴马大健康数据中心项目(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将为深圳、广西及东盟大数据产业企业和重点行业提供数据处理、交换、运营等服务。未来,这里将成为广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之一。   

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共同体,2014年9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方提出的倡议得到与会各方认可,这为广西搭建“高速信息通道”提供了政策“沃土”。两年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全面铺开,素有“长寿村”美誉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也积极融入其中,抢占数据服务新高地,并促成了巴马与中交路建的“牵手”。“有了大数据中心,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关联国家将享受物联网数据支撑服务。”在中交路建瑞拓公司巴马大健康数据中心机电与智能化负责人眼中,巴马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意义非凡。   

大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时代的“粮仓”。目前,中交集团分别在北京和厦门建有两大数据中心,并积极与运营商、高校、装备企业合作,筹备建设面向海洋的新型数据中心。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中交集团早在2019年3月启动工业互联网研究和平台建设工作,统筹规划装备制造板块和施工板块,分阶段实施。针对大型港机制造应用整个产业链的分布情况,振华重工布局搭建“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典型应用架构”,打造覆盖港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港机生产运维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未来,中交集团将集中优势资源在“新基建”领域深入布局,同时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力度,既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