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国华委员:完善大数据体系建设 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童国华委员:完善大数据体系建设 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发布时间:2020-05-27
今年春节前后,一场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3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观看“数字杭州”建设情况,高度肯定了运用健康码、云服务等大数据技术手段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做法。数据作为5G时代最为关键的资源,在当前积极服务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及在长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全力打好疫情防控“八大战役”,利用大数据全面支撑主动、精准、科学战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构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2003年抗击“非典”相比,大数据已在抗疫诸多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运用大数据技术,前移防疫关口,打好“预警战”。面对突如其来、病因未明的病例,大数据可以做到提前预警。如广东、河南等省份通过医疗机构共享信息、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的报告数据,甚至搜索引擎的地区热词,监测到不明原因的肺炎异常集中爆发,提前便拉响警报,为控制疫情争取到宝贵窗口期。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打好“情报战”。借助海量数据查询、校验技术,政府部门统计并核验确诊病历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等相关数据,推动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的疫情研判和协同防控;公众通过“丁香医生”、阿里、腾讯等平台能及时了解自身所处地区疫情严重程度,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运用大数据技术,掐断传播路径,打好“阻击战”。工信部组织相关单位统计全国特别是武汉、湖北等重点地区的人员流动情况,确定防疫工作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景,为政府科学决策物资投放和实施管控提供决策支撑。
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科研攻关,打好“歼灭战”。在病毒溯源、疾病预防、重症救治、远程医疗等方面,大数据这一高科技手段也投入运用之中,加快了病毒检测诊断、防控救治等的速度进度。
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调度保障,打好“持久战”。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并贯穿于疫情排查、监测、预警、防控、救治等环节,推动防控自动化、智慧化。
运用大数据技术,护航复工复产,打好“经济战”。确保实现疫情防控胜利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始终是当前最重要的两项工作。越来越多企业利用“云办公”“线上经营”“无接触生产”等措施,助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化危为机、逆势而上。
运用大数据技术,顺应民意民心,打好“公信战”。政府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整合、统计关联和预测分析,洞察民情民意,政府数据开放和予民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浙江、河南、广东等防疫工作善政善行的地区,得到当地民众赞赏,有效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运用大数据技术,迭代监控体系,打好“稳定战”。利用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对疫情进行实时性、数量化、可视化观测,积累数据特征以应对风险、提升策略效能,有助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极大提升治理水平,确保经济社会稳定。
二、政府数字化治理中存在的短板
在此次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面前,由于全国各地数字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支撑疫情防控决策上存在短板,亟待解决。
第一,局部预警阶段,与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相比,非典后我国建立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规则体系、业务流程、数据应用之间衔接问题比较突出,数据资源的切割和垄断现象事后看来非常明显。
第二,全国扩散阶段,部分省份没有做到大数据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还没有从传统的“预设立场式地解读数据信息”的“表格思维”进化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大数据思维”。
第三,事中处理过程,随着疫情的扩散、医疗物资的告急、生活物资的短缺,各种负面信息涌入,其中不乏不实信息,而官方回应不足加剧了社会信任体系的脆弱性;一些市场失序行为与瞒报利己行为的发生,以及一些确诊人员隐瞒病情和故意传播。
第四,政令执行层面,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第一时间调动市场、社会等多元化主体积极性,不同主体参与大数据应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供给能力短缺、供给效率不高,民众不满情绪有所发酵;初期也没有就公共事务与基层一线及社会公众进行很好的指导、交流与互动,出现一些“沉不到底、上下失联、各自为战”的乱象。
第五,事后分析层面,由于没有贯彻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共享标准,缺乏从基层至省级政府的数据采集上报系统,各级各部门原始数据共享程度不足,数据统筹力度不强,出现大量重复式的数据收集和治理工作;加之大部分大数据经营企业并没有对数据保护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信息保护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完善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新能源”,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建设国家大数据中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要搭建由中央政府为主导、基于云计算的全面、准确、安全的国家大数据平台。其构建是一个宏大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海量人力物力来保障,成立国家大数据中心责任部门,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安排各项工作,针对目前大数据存在的产权界定、权责不清等问题制定相关规定,构建全国数据体系,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全国信息一体化运作。
(二)持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夯实数字化支撑能力
需切实加强“一盘棋”统筹力度,加大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在线监管平台,基层政府精细管理、减负增效、优化服务的主线,实施“城市大脑”工程,为促进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引擎”;要理清政务大数据资产,尤其是理清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甚至重点企业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数据,持续推动政务数据集中共享;要加强政府大数据资源与企业特色数据整合。
(三)以构建公共应急体系为切入点,释放大数据价值
各地区应继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应急管理大数据体系,整合相关数据资源,深度开发融合大数据应用,解决应用管理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等、反应不及时、施策不精准等问题,实现动态治理,让大数据做好“参谋员”“调度员”。
(四)探索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群众获得感
要着眼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局,积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全社会围绕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五)优化社会信任体系,强化政府公信力
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能极大节约有限的社会治理成本,规范社会运行体系与发展秩序。
首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对舆论的感知、响应和研判能力;其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社会治理问题实现溯源分析、即时分析和关联性分析,为协调各方主体、解决根本问题提供途径;再次,推进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夯实政府与民众的线上沟通与交流基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最后,在政府内部建立和强化信息共享与联动应对机制。
(六)解决困扰大数据运用难题,共同营造信息充分可控、安全运行的绿色生态
要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做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数字化迭代升级,打破区域及行业壁垒;要建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模式,对需要自主研发的关键设备及技术给予政策倾斜;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国家大数据安全的标准规则制定,参与关键设备及软件开发;要加强大数据安全标准化人才培养,集中力量打造核心技术;要建立严格审查机制,坚决查处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等行为。
【责任编辑:赵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