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筑梦前行——记中国铁塔哈尔滨分公司动力配套维护高级经理李长松
匠人匠心 筑梦前行——记中国铁塔哈尔滨分公司动力配套维护高级经理李长松
文章来源: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28
“长松大哥的桌面上始终摆满了书,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只要是他感兴趣的领域,他都愿意去翻一翻,学一学。”提到李长松,小刘止不住地称赞。在同事眼里,李长松总是对行业研究有着一种狂热之情,这股热情似乎永远也浇不灭,成为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第一次接触李长松的人,或多或少会觉得他有些“闷闷的”,话不多但提到工作、研究眼里总闪烁着热忱与执着。李长松是哈尔滨铁塔的动力配套维护高级经理,今年是他在通信行业里摸滚打爬的第24个年头,“我从上学开始就是搞得这行,毕业后就选择了与专业对口的行业,所以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书要会看,也要会用
对于李长松而言,多翻书、多思考是兴趣使然,也是工作需要。“这个行业,我们的工作看似简单,但随着一点点深入会越来越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积累一些东西,然而永远也赶不上最新的,所以需要不断学习不停学习。”
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也要将理论付诸实践,这是李长松工作多年最大的体会。多年前,他和一位老师傅凭借双手与已有的理论知识、过往经验,参考国外技术为一台800千瓦的大型发电机做了散热水箱,“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原来这种机器是放船上用的,一般都会有水箱来散热。”李长松回忆道,“但那时候我们那台没有水箱,我们得自己弄一个大水箱来进行散热冷却。但当时因为技术有限,依靠国外的技术需要50万,这50万仅仅是材料费。后来我和一位老师傅琢磨了两个月,自己做了一个(水箱),把机器拆了,里边的管路也自己改装,连螺丝什么的都是自己弄,焊接配件,等等,一共花了不到5万块。”虽然时隔多年,但再度提起,李长松却记忆犹新。“做完以后运行也都可以,我们都很开心,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
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长松大哥做事稳当,爱‘较真’,遇到问题一定想方设法解决,感觉有他在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和他一起工作很踏实也很放心。”“稳当”“较真”,是同事给李长松的第二个评价。做好自己的工作,有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它,这个信条从刚毕业那会儿起,李长松坚持到了现在,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他做事“稳当”。铁塔公司成立初期在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进行资产交割时,需要对蓄电池组状况进行技术甄别,这关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清查过程中,各个专业组队员抬着30多公斤重的测试仪,对辖区内近万座基站机房一组一组地测试蓄电池数据。“每个基站都有蓄电池,数量庞大,但质量、使用情况是好是坏没法区分,影响日后维护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原来传统的方法在基站上对电池进行检测一个基站一测就得耗费一天至两天时间,速度非常慢,来不及。” 用什么办法能快速判断蓄电池的好坏?有没有一种测试仪既能快速判断还便于携带?苦思冥想后,李长松利用自身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测试仪。“从设计到测试验证再到最后成型,我们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图纸是大家一起画的,材料是现买的,线路是一根一根搭上的……“我们在市场上采购表壳、内部元件后自己加工,做出了雏形。一开始做好后虽然各方面运行良好,但运行过程中散热量大,而且也不易便携。”为了让设备更便于携带,李长松又和同事加班加点改进方案,优化样本。最终,两款具有存储、定位及远程抄送功能的蓄电池综合测试仪(LJCT-Ⅲ、LJCT-IV)诞生。该种仪器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断蓄电池性能,操作简便、工作量小、测试历时短、经济实用、数据准确,在哈尔滨资产清查工作中获得了广泛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基站微网化共享”改造方案是李长松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设计的又一款行之有效的方案。基站遇到停电需要到每个基站进行人工发电补给电力,人员、车辆、发电机等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且运输途中也耗费一定的时间,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李长松设计出“基站微网化共享”改造方案,该方案由1个微网节点站和N个微网共享站组成基站微网单元,共享站不配备蓄电池组,市电中断时由节点站提供电力保障,无需油机发电保障。“这就好比设立一座核心组,以它为圆心服务于一定区域内各个基站。”李长松介绍道。据了解,试点微网站年节约运营成本53.7%,项目整体投资回收期为2.43年,蓄电池配备总量降为原有55%,开关电源减少20%的模块配置容量,解决了两个不具备发电条件难点基站的电力保障,实现基站发电服务费收入增收,大幅减少发电次数和区域性大面积停电带来的发电难题,降低了电源配置及维护工作量,大幅提升了维护指标。
钻研新能源,开启新大门
善于学习,乐于总结思考,让李长松总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点子”找到“新方法”。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较长,常年温度较其他地区偏低,冬夏两季温差可达70℃,对于传统基站所使用的铅酸电池极为不利,易造成较大伤害。电池鼓胀、开裂严重,寿命普遍较短,这给公司日常维护提出难题。2015年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逐步退役,看到相关报道后李长松突发奇想,退役的汽车电池能不能放到基站里二次利用?与同事商讨后,李长松等提出了将电动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于通信基站的构想。“早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就用过锂电池,但当时了解不多,用的也极少。2015年看到电动汽车电池退役的报道以后就想尝试一下,一开始把握也不是很大,因为动力电池和以往的铅酸电池性能不太一样。”车用电池属于大功率放电型电池,而基站所用的铅酸电池属于小电流、长时间放电型电池,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为了验证电动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是否能应用到基站当中,李长松与同事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来我们找了一批电池放到基站里去测试,慢慢开展研究。同时,在哈工大,我们与学校的教授进行实验测试,充放电不停循环,最高一次到90多次,就是这样模拟基站环境,不断测试,最后才逐步论证了可行性。”试点测试发现,梯次电池相比铅酸电池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高温性能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各项性能指标全面优于铅酸电池,达到了预期效果。该试点项目得到了国家及中国铁塔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基于前期他在此方面做的大量工作,2016年,李长松被中国铁塔安排参与“动力电池在通信基站的梯次应用”项目的研发工作。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李长松工作之余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文刊发于行业、省、市专业杂志上,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对于他而言也是乐事一桩。在采访期间,李长松提到最多的,不是获得的创新实践成果金奖,也不是铁塔劳动模范,而是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获得荣誉的乐趣远不及亲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获得的快感。“我这个人不怎么在意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就是本职工作,把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都解决了,我就高兴。”李长松笑着说。
【责任编辑:赵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