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11-21
2012年亏损79.6亿元,名列央企亏损前列,2013年即扭亏为盈,利润为53亿元,此后利润持续提升,2014-2017年分别为67.1亿元、71.4亿元、76.5亿元、89.7亿元,同时,业务结构从相对单一的冶金工程,转变为冶金建设、基本建设和新兴产业全面发力,非钢业务占比超过80%……这是过去5年多来,中冶集团交出的一份改革成绩单。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对央企而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应时之举,也是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并非易事,涉及企业战略、业务结构、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变革。5年来,中冶集团除旧布新,通过聚焦核心主业,依托传统优势创造增量发展空间等手段,走出了一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回归主业
在中冶集团的展厅中,有一个区域专门对一次会议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就是2012年9月5日召开的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会议。
2012年,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冶集团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连续三年被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当年亏损额高达73.6亿元,企业震荡,人心混乱,出资人、资本市场和舆论高度关注。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刚刚履新中冶集团总经理的国文清明确提出,冶金工程主业是中冶人的“看家本领”,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舍弃主业,否则中冶不称之为中冶,中冶的优势和特色将不复存在。国文清还提出,依托传统冶金工程比较优势向外适度延伸,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核心能力、提升优良品质、再造发展新优势。
这场力挽狂澜的 “9·5”会议,被视为中冶集团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冶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拉开了中冶集团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大幕。
2015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经中冶集团上下不懈努力,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三个困难企业通过整合划转、破产重组等方式得到妥善解决。至此,中冶集团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基本被削平,影响企业效益提升和资金链安全的障碍基本消除。中冶集团也得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新动能的转换上,并提出了争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目标。
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湛江钢铁项目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湛江钢铁项目在立项之初,就确定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化、高技术、高效益,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的碳钢板材精品基地。中冶集团承担了项目的前期规划、总体设计以及主体单元和主要公辅单元的施工建设任务。
尽管中冶集团进军湛江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略还未被正式提出,但中国已经进入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时代,倒逼中冶集团亟须用新的产能取代旧的产能。
在实践过程中,中冶集团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比如,在测绘勘察环节,中冶武勘针对复杂的地质地貌特征,开展了地基桩基选用、临海自然条件下基础材料应用和设备耐腐蚀等课题攻关,填补了国内关于湛江岩土研究的空白,其中,“湛江钢铁地下水土腐蚀性及防治对策研究与应用”这一科技成果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冶建研院则充分发挥绿色环保的专业能力,通过方案论证和优化设计,使得工程投资由690亿元下降到415亿元,同时,全厂铁素利用率、吨钢占地面积、固废综合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铁水运输距离等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湛江钢铁项目为发端,中冶集团逐渐将触角伸向海外,与国际竞争对手一较实力。2015年10月,中冶赛迪独立获得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587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中标通知书,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印度大型高炉领域的垄断局面;2016年11月,由中冶集团设计、建设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破土动工,成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产能合作的新探索。2017年5月,中冶集团在国外承建的首个特大型高炉总承包工程——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项目顺利投产。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带有冶金烙印的中国智慧、中国制造真正输出海外,有力提升了中央企业的海外影响力。
创造增量发展空间
在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冶集团还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主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创造新的增量发展空间。
传统的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手工建造和承包工程为主,商业模式单一,创新空间也较为有限。此外,传统建筑企业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缓慢,抑制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中冶集团旗下的二十二冶集团,则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具备了装配式建筑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8月17日上午,中冶集团在唐山举办中冶绿色装配式建筑产品发布会,会上还同时举行了中国二十二冶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和“中冶钢构绿建房”注册商标启动仪式。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会清告诉记者,中冶绿色装配式建筑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钢结构制造中心、重型装备制造和精密锻造四大产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了以装配式钢-混凝土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低能耗建筑为代表的三类产品体系,可以提供装配式建筑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
绿色装配式建筑只是中冶集团创造的诸多增量之一。近年来,中冶集团凭借70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对“水电气”的技术优势延展到民用市政领域,在新兴业务领域成立了九大专业技术研究院,除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还有综合管廊、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等领域的研究院,从而加快培育和提升了中冶集团在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也让中冶的品牌更加立体。
如今,中冶集团在上述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成绩。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中冶集团设计和承建的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一次性投入最高、建设里程最长、覆盖面积最广、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为国内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了标杆。中冶集团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被住建部及业内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主题公园方面,中冶集团承接和承建了新加坡圣淘沙环球影城、江苏淮安西游主题乐园、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天津华侨城欢乐谷项目等一批代表性工程,成为国内主题公园建设领域的新星。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评价说,回望过去几年中冶集团进军新兴产业领域的征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冶集团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局限于谋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以“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化解,践行着引领钢铁行业去产能、引领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引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使命。
重塑发展格局
8月16日下午,记者走进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国内规模最大的高镍三元前驱体研发及生产基地与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纯氧化钪研发及生产基地。2016年以来,在与中国五矿的战略重组中,中冶集团锻造了新的核心竞争力,重构发展格局。
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宗绍兴告诉记者,为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冶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利用中冶集团在镍、钴、锰、钪方面的优质资源,依托长远锂科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经验、中国恩菲在湿法冶金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了以高镍三元前驱体为核心的新能源板块,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17年9月,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曹发展共同投资设立了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冶新材料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36.9亿元。据宗绍兴介绍,该项目的发展目标有两方面,一是打造全国最大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和研发基地。宗绍兴告诉记者,中冶新材料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可达到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及相关副产品的规模,2017年全国三元前驱体出货量15万吨,中冶新材料项目一期产量相当于2017年全国出货量的27%。
二是打造全球最大高纯度氧化钪生产和研发基地。宗绍兴告诉记者,中冶瑞木红土镍矿中伴生钪金属,中国恩菲根据产品特点,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高效、经济的提钪工艺,突破了世界上红土镍矿钪资源回收的技术瓶颈,目前在钪资源回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能够为钪资源综合回收的工业化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能够大幅度降低氧化钪的生产成本,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技术的竞争优势。
宗绍兴告诉记者,中冶新材料项目已入选了工信部2018年第一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河北省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中冶集团20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的土建工程已经收尾,95%的设备已经进场安装。项目计划于10月22日实现无负荷联动试车,12月底联动投产。“项目投产后一二期预计将实现销售额约80亿元,年均利税约8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回顾五年多来的改革发展历程,作为一家传统冶金企业,中冶集团已成功实现转型,正在将“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定位。
2012年,中冶集团“山雨欲来风满楼”,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冶集团果断抉择,背水一战,掀起了改革创新的大幕,并在改革中重组、发展和壮大。此后,中冶集团在螺旋式升级过程中,不断固本强身,转换动能,企业摆脱发展的困境,进入了连续增长的快车道。对于这场改革,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评价说,2012年中冶集团提出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我们抓住了国家发展的大机遇,找准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