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9·10·总第58期 > 正文
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
不忘初心 航天报国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2-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通过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向航天强国奋勇迈进。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几代国企人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功勋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会被永远铭记。

回顾这段发展历史,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国企人,可谓灿若星河。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就是曾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的孙家栋院士。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可以发现,他与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共同成长。

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被大家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

他曾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更是被习近平总书记授予了“共和国勋章”。

回顾过往,正是由于在青年时期埋下矢志报国的种子,孙家栋才能够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

上世纪40年代,孙家栋从一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军人,再到留学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中国军官学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缘分一步步加深。

1951年,他被选送到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专业是飞机设计。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七年里,孙家栋各科成绩年年是优秀。

1958年4月,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孙家栋放弃了熟悉的飞机,进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

1967年7月29日,正值北京最炎热的盛夏,我国准备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首任院长。他亲自点将,由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工作。

此时从事导弹相关工作9年的孙家栋,已经是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设计部的副主任。他再一次放弃自己熟悉并建树颇丰的领域,将自己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

回顾过往,孙家栋曾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当面对一次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爱国对于我们航天人,就表现在爱航天,爱航天就是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为国家增添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孙家栋说。

对航天事业充满热爱

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完成人造卫星这样一项重大工程,难度可想而知。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接踵而来,团队的士气一度受到影响。

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利益,孙家栋毅然抛弃掉个人顾虑,勇担各种风险,一门心思就是要让中国的人造卫星按计划发射成功。

孙家栋忘我付出的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使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功攻克一个个难关。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物质生活、工作环境下,用那么短的时间做成这样一件大事情,是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起了关键作用。”回顾这段工作经历,孙家栋动情地说。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搞好航天事业。

自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我国也于2004年启动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

此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

而此时,看着欢呼的人们,在一旁角落里的孙家栋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汹涌,眼泪夺眶而出。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

在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之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有时候,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影响整个工程。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火箭飞了21秒之后爆炸了。

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经过分析,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裂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孙家栋带领大家对每一件产品的质量进行彻底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立即着手解决。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孙家栋认为,只有每个部件质量上去了,中国的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这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宝贵的经历,也让他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令孙家栋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大企业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积极行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提供的相关数据,2019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专利质量明显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强度较高,其中,航空航天业企业达到5.84%。

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为共和国做过卓越贡献的,会被历史所永远铭记。在一次次成就面前,孙家栋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为:“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今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奖者中有多位国企人的身影,孙家栋就是其中之一。

在习近平总书记授予他共和国勋章的那一刻,孙家栋内心无比激动,但他的目光却透露出从容而坚定。这份从容与坚定,正来自于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祖国强大未来的信心。 (《国资报告》记者 任腾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