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16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国资监管机构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不够,国资监管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够,上下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系统建设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对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意义重大。
立足于此,福建省国资委在党的十九大以来,针对本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强化大国资意识、构建大国资生态”的国资监管改革思路,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国资委、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职工群众虽维度不同,角色不同,但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强化“大国资、一盘棋、一系统、一家人”理念,系统联动,同向发力。
福建国资国企改革以“大国资”理念为引领,围绕转变国资监管体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等问题出实招硬招,2018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7614亿元,营业收入14274亿元,利润总额591亿元,上缴税费621亿元。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17551亿元,营业收入3206亿元,利润总额238亿元,上缴税费180.35亿元。多项经济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福建“大国资”探索成为“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的生动注脚。
以“管资本”强化职能转变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设立国资委。这是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突破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的体制性障碍。国资委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定位也由此开端。
十余年来,国资委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向“管资本”转变,监管方式和监管内容虽然不断变化,但其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初衷不改。抓住国资委作为“出资人”身份和角色,成为构建福建“大国资”生态的起点。
“很长时期内,国有企业改革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和国资委监管理念滞后、方法陈旧、监管范围过宽、内容过细等有关。”时任福建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邵玉龙说,“国资委是政府特设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如果边界没搞清楚,监管如何服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步伐的不断加快,福建省审议出台了《省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方案核心内容为“三强一简一改”,“三强”即强化管资本、强化监督、强化党建,“一简”即取消、下放精简事项,“一改”即改进监管方式手段。
为突出管资本职能,福建梳理权责清单,在所出资企业年金方案审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备案等方面进一步放权,取消、下放监管事项19项,监管事项调整至23项。为强化激励约束,实现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协同联动,进一步发挥考核分配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机制。
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监管职能,要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为防范化解风险,福建国资委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分析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财务异常情况管理分析,核定重要子企业名单。每月编写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对企业财务数据、企业投资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每季度召开所出资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研判经济形势,交流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经验,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2018年6月,福建国资委首次牵头组织17户所出资企业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并共同举办“国企创新馆”。
通过建立权责清单、简政放权,福建国资委逐步将焦点从“行政”审批性事务转向服务性和统筹、协调性角色上。2018年6月,福建国资委首次牵头组织17户所出资企业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并共同举办“国企创新馆”。通过发挥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优势,省属企业完成签定项目共计20项,总投资约211亿元,充分展现出大国资整体形象。
促活力完善企业运转机制
从监管层面而言,“大国资”力求以目标导向加速职能转变。从企业层面而言,“大国资”力求实现企业运转机制的顺畅和高效。
“大国资是希望公司治理结构回归到公司法范畴,通过有力的制度设计,使得股东、董事会、经营班子和党委会形成合力。”邵玉龙说。
把脉福建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现状:省属17家企业集团层面和权属企业已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改制完成的新阶段,省管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突出,企业董事会配置不到位,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不容忽视。为此,福建国资委围绕运行机制建设为国企“强身健体”。
党委会层面,福建国企全面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积极推进专职副书记进入董事会,切实推动企业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董事会层面,福建以试点先行的方式,选取能源、汽车、电子、石化和国资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试点,拟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建设。
经理层层面,福建积极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积极推进出资人委派总会计师工作,加强对总会计师定期述职、专项履职和任期履职等的评价管理。
监事会层面,企业设立监事会,实现“一企一监”的治理机制。
职工层面,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为方向,引入工资总额行业对标管理,提高低于对标标准的企业工资水平,将增加的工资额度主要用于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上,有效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运行机制建设,是构建“大国资、一盘棋、一系统、一家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剂和助推器。机制建设再出发,福建国企高质量发展根基得以奠定。
党建深嵌公司治理体系
党建之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构建“大国资”生态,是坚强的政治保证。强根铸魂,打造福建国有企业的红色竞争力,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二者间的紧密关系。
“在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邵玉龙说,“新一轮国企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近年来,福建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企业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认真梳理完善企业党组织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配套制度,切实推动企业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具体而言,就是抓紧抓实企业党建工作要求进章程。截至2017年6月底前,福建省国资委17家所出资企业已于全面完成此项改革任务。此外,省国资委还推动完成702家国有独资、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完成率99.58%。推进省属企业逐级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将党建分值按30%的比重纳入企业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压实党建工作主业主责。
国企党建共性要求是政治上要高度重视,但改革最大的难度在于层层传达,压实责任实现全覆盖。为此,福建国资委探索建立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具体检查考评办法,构建“压实责任—量化考核—反馈整改”的党建工作闭环,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硬约束。
上下联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福建国资委通过深入泉州、漳州等市县调研中发现,市县一级国有企业停留在政企不分的阶段,国资监管体制未完全理顺、监管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党建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还非常突出,这多因国资监管体制未理顺导致。
“目前,福建九区加一平台的国有资产规模已超2万亿元,比省属国有企业的总量还要大。这些‘冷资产’一定要按照企业化运作,做强做优做大国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如果这个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省属企业再向下延伸就非常困难。”邵玉龙说。
为尽快推动福建理顺设区市一级国资监管体制,构建起“纵向+横向”的大国资监管格局,福建省在《关于加强设区市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五点加强设区市国资监管工作的举措和建议:
一是协调理顺市、县国资监管体制。明确设区市国资委作为本级政府的直属特设机构,专司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确定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指定由一个部门或者机构作为监管主体,规范基础管理工作。
二是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倒查制度漏洞,尽快形成科学规范、上下统一的监管体系。同时加大对企业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督促评价工作,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三是推动企业强化管理防控风险。推动市属企业和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标试点,建立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集团管控和资源配置能力。特别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风险防范问题,实行政府性项目与自营性项目分类管理,加强对其经营模式、治理结构、融资规模和偿债能力的跟踪监管。
四是不断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抓好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和前置研究重大事项要求的持续落实,确保企业党组织按期完成换届工作。层层落实党建责任,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紧盯“关键少数”以及企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厉查处侵害企业和职工群众利益、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腐败问题。
五是构建指导监督工作联系机制。建议出台加强设区市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顺对设区市国资监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关系。探索创新指导监督工作方式,坚持综合指导与专业指导相结合,注重帮助设区市解决国资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指导监督效果。
2018年,《关于加强设区市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已下发至市一级,2019年重点在更多县市进一步推动。(《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