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16
“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实现了较快速发展,在世界五百强榜单中的数量和整体排名在不断上升,经济实力、发展后劲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这些是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而共同取得的成绩。于此同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一些央企逐渐陷入了发展困境,并将业务过杂、层级过多、管理链条过长等问题暴露出来。
彼时,一些央企被外界贴上了“大而不强”的标签。究其根源,是由于在做大的同时,忽视了做强做优。在专家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病根”。
沉疴当用猛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国企深化改革、瘦身健体进行了工作部署,中央企业迎来一次重塑自我的契机。
2016年以来,中央企业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瘦身健体的工作部署,在国资委指导下,积极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相关工作(以下简称“压减”)。
三年来,经过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央企“压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存量法人减少超过14000户,减少比例达26.9%,提前超额完成三年压减20%的目标任务。
通过持续推进“压减”工作,央企还摸清了家底、管理基础有效夯实,消除了机构“臃肿”、整体面貌明显改观,降低了成本费用、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加强了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精简了机构人员、集团管控全面增强,促进了全面改革、协同效应有效发挥。
虽然通过“压减”实现了自身重塑,但这并不是结束,央企还要注重进一步巩固成果。
7月4日,在中央企业压减工作三年收官总结视频会议上,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继续抓好压减工作是实现稳增长目标的现实需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积极行动。
郝鹏强调,要推动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实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央企是如何通过“压减”实现塑身的?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对于其他企业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下一步又将如何持续开展相关工作?这些问题,是关心国资国企领域的人所共同关注的。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国资报告》记者团队深入近十家央企进行有关“压减”工作的调研采访,在此基础上策划了一期“央企塑身”专题,希望能为读者解答相关问题。本期我们先集中刊发其中的四篇,其余稿件还将陆续刊登。(《国资报告》记者 刘青山 任腾飞 原诗萌 王倩倩 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