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9·04·总第52期 > 正文
深耕大湾区 华侨城打造“优质生活圈”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07-22

北有雄安,南有粤港澳。

近两年来,这两块热土一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再次在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播撒了新的希望种子。

《纲要》对粤港澳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用了第八章整整一章,讲述了“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话题。

作为一家总部在深圳、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多年,并以文化、旅游和城镇化建设为主业的央企,华侨城无疑对此感到欢欣鼓舞。

华侨城集团总经理姚军表示,投身大湾区建设,既是华侨城自身发展需求,也是作为央企义不容辞的责任。姚军说,目前华侨城的战略转型升级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华侨城将坚持改革与创新,继续聚焦文化旅游主业,深耕大湾区,让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同时将以“优质生活创想家”的姿态,积极承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大湾区城市群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战略契合,共同圆梦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该概念早自2017年便已提出,如今随着《纲要》出台,其内涵进一步明晰。

《国资报告》记者注意到,《纲要》明确提到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等内容。

“这与华侨城集团‘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的战略高度契合。”姚军表示,在创建优质生活圈方面,华侨城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有效探索。

三十多年来,在深圳湾畔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侨城逐步将旅游和居住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生态景观、生活配套、商业过渡和居住为一体的混合布局,使得整个城区形态丰富,充满生活趣味和活力,被称为“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近年来,华侨城还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特色文化小镇,都具备优质生活圈的各项要素。姚军说,从这一角度看,华侨城的参与对大湾区的“优质生活圈”战略目标的实现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就在《纲要》颁布前几个月,华侨城先后与广东多个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在大湾区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东莞市。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以“文化+旅游+城镇化”为切入点,以岭南文化及水乡文化为载体,依托东莞天然的区位及市场优势,重点打造一批大型综合文旅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共同塑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新高地。

对于华侨城的到来,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东莞把华侨城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城市转型需要与华侨城的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希望双方拓展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和更大的项目量级。

当然,参与大湾区建设,对华侨城的发展转型也有重大意义。

对此,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丁直言不讳地指出,“华侨城品牌够大够响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仍然要遗憾地说,迄今为止,华侨城品牌的含金量不够,文化IP缺失,价值延伸性受到抑       制。”

宋丁认为,在大湾区时代,华侨城如果能实现在大湾区黄金中轴上的全线战略布局,将为其未来的发展形成极佳的潜力型品牌弘扬高地。

宋丁还建议,常规业态已经难以满足大湾区时代的市场需求,华侨城急需在业态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大胆的创新试验,从而把大湾区的市场优势成功转化为华侨城的创新红利。

对此,姚军回应说,华侨城必须坚定不移地抢抓大湾区发展的绝佳机遇,将湾区作为华侨城集团最重要的投资、市场、资金布局区域之一,在大湾区的空间占位、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和品牌重塑基础上,实现华侨城未来的跨越式大发展。

抢占先机,多点发力

作为大湾区的“土著”企业,华侨城在深圳深耕多年,布局了多个项目。其中,在湾区中轴上也有落子。

从广义角度看,中轴是指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相连而成的发展地带,其经济能量占到大湾区的60%;从狭义角度看,中轴是指珠江出海口东岸地带,由香港赤腊角、九龙半岛西线、深圳前海蛇口、深圳大空港、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相连而成的东岸主轴线。

宋丁表示,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大湾区的核心就在这条黄金中轴线上,大湾区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在这条中轴线上。

目前,华侨城沿这一中轴线,布局了三大重点项目,从南到北分别是:位于宝安中心区、拟投资100亿的欢乐海岸升级版项目——宝安滨海文化公园,位于宝安福永的深圳六大古村落之一凤凰古村项目——凤凰文化小镇,位于宝安沙井的全球最大会展业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这三大项目对于华侨城强化在大湾区的品牌存在以及精准收获大湾区红利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宋丁评价说。

据了解,除了这三大重点项目,华侨城还积极响应深圳市政府“东进战略”和“前海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启动了龙岗甘坑客家小镇、坪山国际低碳示范城、大鹏所城、东部坪山文化旅游带、光明小镇、西丽水源三村、龙华红山文化商业项目等重点项目。

深圳之外,华侨城也有伏笔处处。

在香港,香港华侨城充分发挥境外上市平台作用,与集团本部紧密配合,支持华侨城全国各区域集团完成新增投资,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广州,华侨城集团践行央地合作模式,与黄埔文化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香雪项目、文化基地项目、长洲岛项目等项目合作。

在珠海,华侨城与珠海港集团、珠海九洲港集团等大型企业分别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深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

在佛山顺德,粤港澳大湾区大型的都市文化旅游综合体“欢乐海岸PLUS”正式落地;在肇庆,将与新区合作建设产城融合、城景相辅、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肇庆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小镇;在江门,将推进鹤山古劳水乡、谷埠新区及滨江休闲区等项目,打造中国最美岭南水乡、粤港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标杆;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推进小漠文化旅游创意小镇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席滨海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总的来说,华侨城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了广泛而坚实的布局。不仅抢占了时间先机,还抢占了地利优势,重点突破的同时,实现了多点开花。

不过,在宋丁看来,华侨城未来的布局空间仍旧广阔。他建议,华侨城可将蛇口半岛顶点的赤湾片区,打造世界级的东方渔人码头项目;可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形成超级主题文旅项目;还可在广州南沙进行布局。

树立标杆,前景广阔

秉持着“优质生活创想家”的使命,华侨城在大湾区的上述布局绝非简单的跑马圈地。而是携手各方资源实现地区产业经济和人口结构的整体调整与优化,建设完整的自循环产业生态,包括旅游、商业综合体、酒店、城市基建等,形成完整配套,以文旅为主链,贯穿起整个生态,从而提升区块价值,实现城镇产业生态的自我造血。

对于一个新项目,华侨城首先深度挖掘、提升项目潜在的文化内涵价值,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待文化旅游部分相对成熟后,才会考虑去进一步开发。

以2017年对于深圳光明小镇的探索实践为例,彼时的小镇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超过3平方公里的土地为需要保护的基本农田。华侨城入主之后,以华侨城光明公司为小镇建设主体,秉承“策划为魂,规划先行”理念,整合国内外顶尖规划与咨询机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华侨城光明小镇总体规划》等10余项规划策划。因地制宜地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遵循保留、保护、优化三大原则,审慎确立“国际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小镇、城乡共融生活方式样本、城市双修与绿色发展标杆项目”发展定位和“一轴五片区”规划结构。

光明集团董事长倪明涛表示,与其他文化积淀深厚的特色小镇不同,光明小镇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小镇一方面会尊重并挖掘当地积累多年的国营农场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另一方面也将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他说,如今光明小镇将被打造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田园综合项目。

建设美丽城市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国际上公认的建设生态之城的标准之一。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自然不可缺少绿色低碳、和谐共处概念。

三十余年来,华侨城旗下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环保理念,秉持“在花园中建城市”的开发理念,打造了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人文景区、社区。

面向未来,华侨城秉承上述理念,继续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频频发力。

一方面,华侨城将传承优质生活创想家的使命,加强自身在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产品设计、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在湾区的布局,致力成为大湾区的优质城市运营商。

另一方面,华侨城将整合提升现有项目,持续加大对深圳华侨城度假区本部、东部华侨城等既有项目的更新改造力度,擦亮华侨城的金字招牌,树立优质生活的标杆。

与此同时,华侨城依托国家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深圳大本营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深圳总部的作用,将大湾区定位为华侨城的决策中心、研发中心、示范中心、人才中心,为华侨城集团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布局提供智力支持。

姚军说,随着这一系列图景的陆续展开,未来华侨城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2018年,华侨城的营业已经突破1100亿元,利润已超过200亿元。截至2018年底,华侨城集团运营和管理景区60余家,酒店50余家,旅游演出23台,旅行社5家,参与规划和建设的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40余家。全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亿人次。

姚军表示,以文旅项目需要3-5年时间进入成熟期来计算,预计2020年之后,华侨城集团最近3年所布局的文旅项目将陆续迎来广泛和深度的回报,各项指标必将再上新的台阶。(《国资报告》记者 刘青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