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19·02·总第50期 > 正文
中国企业“走出去”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大格局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04-04

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实力日益增强。2018年,《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达120家,与美国企业总数126家基本持平,与第三位日本企业总数52家的距离拉大。在看到中国企业在快速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以文化感召力和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的“软实力”仍然是中国企业的一块 “短板”。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跨国企业的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 中国企业要在坚持强化“硬实力”的同时,把建设“软实力”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坚持“取势、明道、优术”,了解大趋势、形成大视野、培养大格局,努力成为引领创新、承载中华商业文明的国际使者。

正确认识合纵连横的世界大变局,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来看待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中国企业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把握机遇,识别风险,培育“公司治理完善、受到广泛尊重、超强执行力、锐意改革进取、引领趋势发展”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正确认识世界格局

当前全球政治趋向一种均衡状态,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演变的大势不可阻挡。 从经济发展来看,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长期低速增长,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维持了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新平庸”的态势。从科技发展来看,世界经济处在科技革命和创新突破的前夜,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具备一定的坚实基础,但整体上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社会发展来看,呈现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环境绿色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五个特点。从环境发展来看,风险在逐步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崩溃、重大自然灾害、人为环境灾害、气候变化减缓与应对措施失败等5项风险排名靠前。从法律发展来看,全球商业法规环境在不断改进,多数国家开展了商业监管改革,全面减少官僚主义障碍,增加透明度。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人类进步进入新的阶段、社会主义振兴进入新的阶段,国际竞争激烈、要素创新升级、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人类发展要素比拼进入新的阶段、世界权力转移方向进入新的阶段。

(二)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需要正确认识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这意味着当今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运上升黄金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力量,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需要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可以用几个概念来描述,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马尔萨斯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它们分别对应的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大国责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就是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有效应对这些难题和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清醒认识这些问题和挑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勇于在解决各种难题和挑战中主动作为。

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企业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整体上表现为文化问题,企业的品牌形象、发展理念、商业模式等等,往往被置于被质询“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下。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进一步认清西方敌对势力用“魔弹理论”来“污名化”、“妖魔化”中国,抹黑中国企业行为的本质;要进一步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好声音,向世界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企业优秀品质;要进一步学会对“四个自信”的清晰表达,责无旁贷地传播国家形象。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和实现路径,也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体规划。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与实践者,中国企业要将坚持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放在重要位置。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必须坚守中华文化底色。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在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蕴含着“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任能观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积淀。中国企业深深根植于中华沃土,中华文化是中国企业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企业的根与魂。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必须包容尊重文化多元多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化与多样性是万物初始阶段的本来面目。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明与文化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深刻的哲学认识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瑰宝。中国企业“走出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必须秉持尊重包容的态度看待各个国家、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必须提倡抱以欣赏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多元文化。不仅要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和冲突,还要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优势互补。尊重包容的态度,重点要体现在换位共感、调整适应上,提高对异国、异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在“最大公约数”基础上促进互鉴和融合,朝着消除隔阂,增进互信的方向努力。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必须积极促进文化融合。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来自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而中国智慧认为,不同的文明之间除了相互碰撞和争斗,还有一条相互借鉴进而实现相互融合的道路可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企业既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更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建设面向未来、胸怀大同、激浊扬清、兼容并蓄的新型企业文化,培育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企业文化形态。这样的文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客户满意度、员工自豪感和管理层成就感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创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依法、公平、透明、相互尊重的企业治理理念的形成。

坚守基本商业伦理,积极引领跨国文化交流互鉴

工商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企业全球化发展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古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除商品货物交易外,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主体,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担当者。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守一些基本原则。

树立正确义利观。中国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合为本”、“义在利先”的价值观,在当代国际合作中,中国政府坚持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带一路”建设基本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具体到企业,就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长期利益超越短期利用,共同利益超越自我利益。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坚持坚守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企业建设的蒙内铁路,推动肯尼亚GDP增长1.5%,高峰期雇佣当地员工超过4.6万人,近五年创造就业14万人次,把普通劳工培养成产业工人。与肯尼亚当地超过1000家物资、设备与材料供应商、服务商合作,并与400余家当地分包商开展工程分包合作,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发展,得到了肯尼亚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实现了合作共赢。

坚持守法尊规、“入乡随俗”。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面临着政治、市场、文化、法律、环保、风险、人才和动乱等“八大主要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也有过很多“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莫不是因为对所在国的法律、习俗、文化等理解不深、了解不够而套用中国思维方法所导致。中国企业必须深入研究了解当地法律法规、文化宗教、民俗传统、交易习惯等,主动过好“五关”即法律关、语言关、宗教关、伦理关和习俗关,按照提升跨文化敏感性的“九要素”,即懂风俗、穿得体、慎言谈、不亵渎、语速慢、善倾听、要谦逊、慎宗教、远政治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当地制度、法律、风俗、文化的“走出去”管理体系。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走出去”谋求发展中,中国企业应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内核,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层次。责任文化是国际化通用语言,要求企业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致力于更环保、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方式开展业务,全面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中国企业必须把责任文化视作国际市场信任的“入场券”,积极响应国际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等关键社会议题,全面强化质量安全责任,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主动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坚持创品牌树形象。在全球市场上,企业品牌往往代表着国家形象。美国推介的国家形象是“创新”、日本是“品质”、德国是“完美”、意大利是“吸引力”、法国是“时尚”、瑞典是“精准”。国家形象对于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和企业海外形象塑造。要把中国优秀产业品牌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作为展示包含“中国效率”、“中国品质”、“中国创造”等国家新形象的生动窗口。比如中国基础设施、通信设备产品和服务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和窗口。中国桥梁、中国公路、中国港口、中国高铁、中国水电、中国核电、中国通信设备等已经成为系列优质品牌。中国在大坝工程技术、特高压、特高层建筑等领域已经形成领先优势。所有这些,正是我们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名片。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产品走进世界人民的生活,作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

主动分享发展经验。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与世界分享一条道路——实事求是,将人类发展普遍真理与本国国情结合,在改革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我们可以分享一种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攻坚克难、勇毅前行,通过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我们可以分享一种情操——始终坚持产业报国、实业兴国,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情操;我们可以分享一种志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志向;我们可以分享一种智慧——“要想富先修路”“特区先行先试”的智慧;我们可以分享一批产业和技术——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推动中国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的先进成果。所有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与世界人民分享的经验。2016年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在考察肯尼亚蒙内铁路时说:“我们需要公路、铁路、桥梁、发电厂来实现非洲发展,中国通过帮助非洲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非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帮助修建的蒙内铁路将把肯尼亚与其周边国家连接起来,对渴望飞速发展的其他非洲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鼓舞。”

文化不是狭隘的概念,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概括。文化和品牌的底色是人心,文化和品牌的塑造,根本上是中国企业、中国人理念和行为的体现。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是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自己的文化,而优秀的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塑造优秀品牌、传播优秀文化。(中国通号集团党委副书记 杨永胜)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