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的坚守与蜕变——记航空工业起落架一级技能专家袁旭
34年的坚守与蜕变——记航空工业起落架一级技能专家袁旭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9-18
翻开袁旭的履历表,“1984年进厂,一直从事起落架表面处理工作”的字眼赫然纸上。34年,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他也在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中练就了一身“绝活”。“外表不修边幅,干起活来绝不含糊。”这是同事们对袁旭的普遍印象。多年以来,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绝技解决了航空工业起落架汉中事业部特种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点和瓶颈工序,成为产品质量的守护神,也成了大家伙心口相传的“大拿”。
节点保证靠“绝技”
某型号起落架外筒有近20个尺寸要求成品镀铬,且一件零件镀完需要10天以上;活塞杆有10余个尺寸要求成品镀铬,且一件零件镀完要7天以上。袁旭作为镀铬班班长、技师工作室负责人,深知这个加工周期太长了,势必影响后续加工。他和班组成员开始谋划和试验:自制工装夹具,创新设计阳极,摸索关键技术参数,将电流相近、方向一致的尺寸同时电镀,结果超出预期。如今,一件外筒3天便可完成镀铬所有尺寸的加工,活塞杆2天便可完成所有尺寸的加工,极大缩短了零件加工周期,为后续加工抢得了宝贵时间。
“创新”提高合格率
2017年5月,某型号外筒和活塞杆屡次因铬面“窜气”“漏油”现象进行返厂返工,零件镀铬气密试验合格率不足20%,造成型号未按期交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节点和公司信誉。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必须解决铬层“串气”这一难题,并将柱塞零件的气密试验合格率提升70%以上。挑战和压力并存,作为镀铬技术的行家里手,袁旭责无旁贷,第一时间组织班组成员针对零件气密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措施。凭借多年的一线镀铬经验,袁旭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合理的电镀参数和加工流程,通过完善电镀参数、优化镀铬加工流程、改进零件装挂方式,加强过程、设备、人员控制等一系列创新,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彻底解决了该型号零件的气密问题。
钛合金在空气中易氧化,结合力差,镀铬难度极高,研究所在进行钛合金镀铬工艺规范中只要求合格率为50%。袁旭可不服输,他通过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电镀温度、时间、电流的反复试验,摸索出适合钛合金零件加工的参数和流程,将钛合金零件的镀铬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零件的生产交付,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小改革”攻克加工难题
由于镀铬试件的加工难度很高,曾出现因镀铬试件不合格而导致镀铬槽长时间禁用,严重影响了零件生产加工和交付周期。袁旭经现场调查发现:槽液和设备均在合格状态,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他苦思冥想、反复试验,终于发现导致试件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竟是加工方法不规范造成的。为此,袁旭认真编制了试件镀铬的操作流程,并将操作方法传授给班组操作人员,至今再未出现此类问题,保证了零件的正常生产和交付周期。
34年的坚守,袁旭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破茧成蝶,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航空工业起落架先进工作者”“质量先进”“表面处理专业一级技能专家”“总经理质量奖”……袁旭认为,荣誉的背后将是更多的责任、担当与付出。
【责任编辑:李巨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