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智慧云”让地铁铺轨井井有条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3-22

“滴滴滴”,报警声响起,二公局青岛地铁13号线铺轨项目轨道车司机杨凯迅速减慢车速,说道:“‘智慧云’”报警了,前面还有辆轨道车,距离228米。”如果抬头从驾驶室望出去,并不会发现前方的轨道车。杨凯指了指车载屏幕,前方的轨道车看得清清楚楚。他介绍说,“隧道内视线不好,等肉眼看到就来不及了。这‘智慧云’就是千里眼。”

“智慧云”是二公局青岛地铁铺轨项目运用“互联网+”思维研发的施工管理神器。青岛地铁13号线是中国交建整条线路投资建设的超大项目,铺轨工程是中国交建在国内进行的第一个城市轨道铺轨工程,正线单线长度超过135公里,设车站23座,仅铺轨基地就多达5个,高峰期用工人数超过1400人。更复杂的是供电、弱电、机电、土建施工等多家单位和轨道施工同时交叉作业,近4000人和几千台设备、车辆遍布施工现场。

二公局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青岛地铁13号线轨道工区项目经理邓永林介绍说,“轨道工程不同于公路,大型设备都是在轨道上线性运行,就如同铁路列车一样,不可能临时进行拐弯、靠边行驶或停放等调整。这么长线路、这么多交叉作业,如何规范有序进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项目部摒弃了传统的“人工紧盯战术”,联系国内高端通讯、视频公司,研发了一整套轨道工程施工的调度、监控、指挥系统——智慧云施工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视频监控、语音通讯、人员机具实时定位、轨道车临近报警、交叉施工及虚拟安全防护、限速设置及超速报警等11大功能,并接入了手机APP和车载屏幕,实现轨行区的科技化、智能化调度和管理” 。项目工程部长高森介绍说,“这个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把整个工地的每个人、每台设备都纳入其中,按流程设定运行规则,并随时发出调度指令,确保各项相互交错的工作条理清晰、高效运行。”

已经开了5年轨道车的杨凯,对“智慧云”不停地点赞。没有这套系统之前,每当驶入隧道内时,他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儿,双手下意识把方向盘握得更紧,甚至紧张得手心冒汗,“当轨道车遇到前方的平板车时,我的视线会出现盲区,加之隧道内视线较差,只能靠感觉。”有了“智慧云”,车载屏幕上就能看清前方的各种情况,而且距离前方车辆230米时就会自动报警,临近交叉作业区域会预先提醒,超过设定速度也会报警,杨凯觉得自己的轨道车简直快变成“无人驾驶”了。

加装在隧道内关键位置及工程车上的417个摄像头,以及所有设备、人员装备的2820套GPS定位装置,是真正的“千里眼”。所有报警、视频、位置信息不仅会传送给操作者本人和调度室,而且会通过手机APP直接传送给业主、监理及项目管理人员。

在高森的手机APP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不是微信,而是“智慧云”。他打开手机APP,将图像放大后指着一个正在忙碌的工人说:“这是薛哲,正在DK 11 + 828处进行道床施工。隧道内施工人员数量、每个工人的实时定位、所属单位、入场时间、出场时间都能在手机APP上看得清清楚楚。在调度室的大屏幕上,工人是否按要求施工,甚至垃圾是否按要求及时处理等都逃不过管理人员的眼睛。 ”设备和车辆等也都与人员管理一样,数量、位置、运行状态都可以通过手机了如指掌。

在隧道内道岔施工现场,工人杨新克就钢筋绑扎问题和工友们商讨着,但问题仍未解决,他拿起手机打开APP,开始了“场外求助”。几分钟的时间遇到的难题就解决了。老杨边绑着钢筋边说:“以前在地铁隧道里,手机只能当玩具,因为根本没信号。现在项目部不仅实现了隧道内无线信号全覆盖,而且APP中的‘隧道内外无线对讲’功能,彻底解决了隧道内外通信联络的难题。”

2018年2月10日,青岛地铁13号线钢轨焊接全部完成,创造了国内地铁轨道施工的新速度。邓永林说:“‘经测算,智慧云’平台至少提高施工效率40%以上,尤其是将纷繁复杂的交叉施工变得条理清晰,为安全、有序、高效施工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国内轨道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