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大连重工:擦亮“天眼”传美名 院士“把脉”再出发

文章来源:辽宁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8-01-12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相当于“天眼”的“肌肉和神经”、使其得以灵活自如地观测深空的馈源索驱动系统,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承制研发的。

从绿色环保的智能取料机到举世关注的“天眼”,近年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深深地打上新时代烙印,助力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十九大以来,他们开始谋划如何开辟向智能装备转型的新领域,请院士“把脉”、建国家研发中心、确立新的发力点……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歇。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间会议室的墙上,挂有一幅“天眼”建造现场图。仔细看会发现,在有500米口径、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大锅”上方,有6条钢索牵引着信号接收机。这项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天眼”工程配套研制的馈源索驱动机构,实现了超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建造等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它的研制成功让世界最大“天眼”能灵活自如地观测深空。

天体辐射的信号极其微弱,70多年来,所有的射电望远镜接收的天体辐射能量连一页书都翻不动。而“天眼”团队的参与者们在通过蛛型机器人等办法解决了支撑和精度问题以后,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如何对各种杂乱信号进行屏蔽、避免接收天体信号时受到干扰,以保证信号正常传输?科研人员大开脑洞,通过采取间壁屏蔽、动屏蔽等技术,最终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丛红对此颇为自豪,从2011年参与到“天眼”建造,到2016年竣工,5年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天眼”团队攻破了柔性支撑、复杂控制、多物理场电磁屏蔽问题等多项世界性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丛红说,“创新就是我们今后的发力点。”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邀请10名两院院士和部分行业专家学者来到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与行业创新发展,着眼当前掣肘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请专家建言献策。院士专家现场“把脉会诊”,为企业开出了几十个“药方”,使企业员工开阔了视野,理清了发展思路,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就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持之以恒地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形成新动能。近年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2014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为澳大利亚罗伊山铁矿项目研制的世界最大的14400t/h取料机投入使用,环保、绿色是这款取料机最大的特点。此外,新研制的焦炉机侧除尘系统实现了全程无烟、无火、无味、无噪,达到世界最高环保标准,开启中国焦炉设备绿色制造的新时代。前不久,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成立了智能装备研究院,确定了传统装备向智能装备转型的五个研究方向。下一步,企业会把力量集中在其他企业尚未曾涉及的新领域,围绕智能化、新能源装备等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发力点。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