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仗来了,打!”——长征二号丁火箭抗疫情保成功发射记
“硬仗来了,打!”——长征二号丁火箭抗疫情保成功发射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2-25
2月20日凌晨,尚未苏醒的西昌深山传来震天响,长征二号丁火箭在这里一飞冲天,将四颗卫星送入苍穹。这是一场硬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长二丁火箭首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每一步都让人挂心。试验队员说:“硬仗来了,打!”这场仗,怎么打?
长二丁首次征战西昌
今年1月份,长二丁火箭执行了新年里的中国航天首次宇航发射任务,一个月后,再次成功执行农历新年的首次宇航发射任务。此次发射是长二丁火箭首次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
首次征战西昌,任务要求也提高了。这次火箭要执行低倾角发射,入轨精度比以往提高了近一倍。“这就好比驾照考试,倒车入库原来要求左右距离10厘米以内,现在要求在5厘米以内,指标提高近一倍。”试验队员打比方说。
任务难度增加的可不止一倍。长征二号丁研发团队为此结合发射场要求进行了很多适应性设计更改,细化完善了发射场使用操作测试文件,全程实行表格化管理,确保发射任务顺利进行。
好在西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战场。2018年5月,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曾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过“鹊桥”中继星发射任务。彼时,也是该型火箭首次征战西昌。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火箭总体单位航天科技所属八院805所在挑选试验队员时做了特别安排。
“在每个专业小组中都安排至少一名去过西昌的设计师,以‘传帮带’模式克服新环境的挑战。”805所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室主任朱亮聪这样安排进场人员。
每一次“开疆拓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长二丁火箭首次点兵西昌,克服了重重困难。
多项改进保成功
首个难题是研制新型测发控一体化设备。在西昌,用于长四系列火箭的地面一体化设备不适用于长二丁火箭,试验队需要研制新型测发控一体化设备。
“这一次采用了一套新型地面一体化测发控设备,不仅是因为新场地需要一套新的设备,还为了借此机会实现长二丁火箭和长四系列运载火箭地面设备的通用化 。”长二丁火箭副总设计师李建强说。
最终,设备规模由原来16个机柜缩减为10个,软件配置项目数由31项减少到15项,实现了90%的长二丁火箭和长四系列运载火箭通用化率。
首次实施4星串并联的发射布局,是此次发射的创新点,也是一个难点。新构型启用了3.8米大型整流罩,再加上一个过渡舱,这一发的长二丁火箭长度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46.7米。
4颗星来自不同卫星厂家,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如何确保“打得动”又能“放得下”呢?为了给卫星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设计师为其设计了“两舱串联+上层并联”四星串并联构型,通过在整流罩和箭体之间增加一个过渡舱放置最重最大的一颗卫星,这不仅能保持该卫星处于一个较好的力学环境之中,还能减轻其余卫星的构型压力。该串联方法曾经在发射商业遥感卫星的长二丁火箭上使用过。
型号副总设计师冯淑红回忆道:“看到构型的第一眼我是吃惊的,但在大量的仿真和真实试验后,表明该构型是可靠的。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拥有着积极创新、敢于挑战的斗争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最最需要的。”
弹道设计也做了更新。由于原先的落区不能满足新发射场的要求,弹道设计师重新计算了多条弹道,巧妙使用横向引导技术将落区尽量控制在一条线上,而不是以往的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最终满足了发射场的落区要求。
打赢“两场战役”
1月7日,长二丁火箭试验队执行完在太原的2020年首发任务,即转战西昌,开始筹备又一次的全新挑战。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安排。
1月20日,了解到官方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后,试验队领导小组立即商讨应对预案,研究制定《长征二号丁试验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实施方案》,明确了试验队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以及疫情应急管理预案 ,细化到参试人员管理、出行管理、用车管理、人员健康管理、住宿要求等各项具体举措。
火箭试验队员来自五湖四海,春节期间,他们开启了一场“逆行”——为了提前结束疫情隔离期,他们提前结束春节假期,从老家返回单位,从五湖四海向着同一个地点汇聚。遥测指挥荣为君在江西农村过节,村里为防控疫情用大石块彻底封堵了唯一公路,他去找村长和村里人商量,听说是航天人要去西昌执行任务,大家挖开了路让他的车出行。
为了确保安全,试验队对进场人员提出了严格的管控要求,及时调整了人员,优化了岗位,分批实施人员进场。同时,各级单位大力协同,积极支持,保证了任务不缺岗,防护不缺位。
这是一次意义非比寻常的火箭发射,全国上下被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任务周期横跨整个春节,难度不可谓不大。让人振奋的是,长二丁火箭试验队不负众望,拿下了这场硬仗,同时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任务攻坚战“两场战役”。
【责任编辑:李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