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初心”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8-30

提起青藏高原,人们常常会想起“世界屋脊”,人迹罕至,风雪肆虐,高寒缺氧。在海拔4500至5124米处,有这样一群矿工在这里扎根发芽,他们就是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九局矿业公司的玉龙铜矿建设者。八月份天气还很炎热,而坚守在玉龙铜矿的铁建人却裹起了厚厚的棉衣,头戴棉帽穿梭在青藏高原。

玉龙铜矿坐落于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区,矿区海拔高度4500至5124米,属大陆性的温带半干旱高寒山地气候,具有四季不分、气象多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气压低、缺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年最低气温-19.3℃,气温日变幅最大达 18.5℃。

海拔5025米处的采剥现场

第一次到达这里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轻者头痛、胸闷、气喘、伴有腹泻、感觉浑身无力,重者有身体浮肿、发烧、呕吐等症状,还时常伴有危及生命的危险。而高志伟,作为主抓测量的负责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重担,在施工生产中,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为了获取第一手准确的测量数据,他常常都是早出晚归,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向身旁的雪地里抓起一把雪往嘴里放,算是天然的“矿泉水”。

高志伟每天扛着几十斤的测量设备,随身还要扛着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区,走路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对于他们来说,每天负重几十斤行进十几公里,那种艰辛和坚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以天为房,以地为桌,怀着一腔热血和敢于拼搏的铁道兵精神,风里来雨里去,很多测量队同志的脚都冻裂了,晚上泡泡热水,第二天依旧扛起测量仪器,脚踏厚厚的积雪,怀着一片矢志不渝的初心,默默无闻地扎根在雪域高原。

赵洪存是项目的计划负责人,也是一名“老西藏人”,曾经在青藏铁路工作过,他已经把这块神圣的土地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得知玉龙铜矿项目要启动时,他毅然决然提申请打报告,决心重返西藏。每每问起他为什么还要回到西藏的时候,他总是憨厚的笑一笑回答道,我对这里有感情。

强烈的紫外线让赵洪存的皮肤迅速变得黝黑,干燥的空气使他的嘴唇时常干裂出血,鼻子也会因为高原反应而常常流血。每天一开始工作,他就把这些抛之脑后,用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高原反应,克服了诸多困难,把思乡思亲之情深深埋在心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细致的工作作风,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他的身上诠释了一种什么是老西藏精神和铁道兵精神。

熊世伟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睡眠不足6个小时,白天他既要去现场跟进各项施工进度,调查和汇总问题,晚上又要针对各种问题制定对策方案,研究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竭尽所能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在采剥现场,熊世伟总是身先士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隐患。自从来到这里,他瘦了十几斤,看起来老了好几岁,当别人说起的时候,他总是打趣地说道,本来也就不年轻了。可当家人看到他这般模样,眼泪还是忍不住往下掉。对于项目的职工来说他是一名优秀的技术负责人,对于矿业公司来说他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但是对于家庭和孩子来说他却不是一个尽责的丈夫和父亲,每当提起家庭与亲人,他总是透着满含愧疚的眼神。在家庭与工作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初心,毅然决然地走上青藏高原,扎根雪域高原,如同雪域高原上的一颗星星,永远散发着红色的光辉。

这几位同志只是玉龙铜矿铁建人的一个缩影,这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更多默默奉献的身影。

“为什么?”这可能是玉龙铜矿铁建人面对最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这么艰苦的地方,为什么不多考虑自己的家庭? 他们总说我也不知道。其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因为他们是中国铁建人。铁道兵的优良传统和铁建人志在四方的情缘早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脉,贯穿全身,铁建人的初心与坚守,不断地推动着他们向前迈进。雪域高原的风雪与严寒磨灭不了他们对矿山的热情,稀薄的氧气也始终动摇不了他们的坚守初心。

【责任编辑:李子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