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倾注航天力量 托举东川再起——航天科工扶贫之东川行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8-21

6年,是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6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难以忘怀。

对东川区的10余万人而言,过去的6年,他们难以割舍的记忆里,有一个抹不掉的字眼,那就是“航天科工”。

2013年,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被确定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定点帮扶地区。从那时起,一条“红线”穿越近3000公里,将乌蒙山深处这个贫困山区与总部远在首都北京的中央企业连在一起。

“今年再赴云南定点扶贫地区调研时,当地的村容村貌、乡容乡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今年2月中旬赴云南走访慰问后发出的感慨。

这6年,东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年底,东川已累计脱贫28142户10250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9%。甩掉“穷帽”后的东川,焕然一新。

不忘初心 为东川再起

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派来了干部,还为这里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激发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从昆明出发,向北150多公里,汽车行驶在平坦宽广的公路上,两旁一片一片的“绿”往后飞去。穿过一座又一座隧道后,山顶上“东川”两个字映入眼帘。

今年1月23日才通车的功东高速公路使昆明到东川行驶时间缩短近1小时,结束了东川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别看东川是昆明的市辖区,第一次从昆明市来的时候,开车要3个小时。”2017年10月,潘守领背上行囊来到东川,开始为期2年的挂职工作。他是航天科工选派到东川区的第三任挂职副区长。

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昆明市唯一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区)——这都是曾经戴在东川头上的“帽子”。“东川是集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老工业地区为一体的贫困综合体,脱贫攻坚之路异常艰辛。”东川区扶贫办公室主任张震鸿坦言。

东川有着辉煌光鲜的过去,这里铜矿开采的历史逾2000年。这是一座因“矿”兴盛的城市,也是一座因“矿”衰落的城市。

1999年,东川撤市建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停滞而降级的城市,“生态破坏、城市破旧、企业破产、希望破灭”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东山再起,川流不息”,这是东川立志重生的口号,也充满了东川百姓渴望摘掉穷帽子的决心。“乡亲们是淳朴和热情的,他们摆脱贫困的愿望是强烈的。”潘守领从老乡们明亮的眼神里看到了希冀,他决定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为脱贫攻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扶贫工作的路上,潘守领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着强大的精神和组织后盾。

2013年以来,航天科工党组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要求,党组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先后数次深入一线调研,累计向东川区划拨扶贫资金2080万元,全系统干部职工捐款468余万元,开展了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民生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帮扶项目。

集团公司安排党群工作部门负责扶贫工作,并陆续选派了3名副区长、1名驻村第一书记到东川区挂职,三院、贵州航天、航天通信等多个单位的相关项目人员也都曾经或正奋战在东川的各个角落。

“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谋划真招实招、坚持真抓实干。”这是东川区委副书记李德鸿对航天科工6年来帮扶工作的真实感受,“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派来了干部,还为这里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激发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发挥优势 保当地安全

要发挥国有特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通过科技方式帮助扶贫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

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航天科工一直在探索具有航天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要发挥国有特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高红卫说。

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极易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发生突发事件,通信信号受阻将对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时任东川区应急办主任王斌指着东川地图上已经布局的8个信号基站介绍说。

航天科工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为当地做点实事,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为此,航天科工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先后累计捐助233万余元,由航天通信优能科技公司开发研制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通过五期工程助力该区实现了通信系统信号全覆盖,建成了云南省首个无线电应急指挥系统。

“当发生自然灾害或重大险情导致网络中断时,多个系统将联动起来,充分发挥多平台的信息采集、管理、指挥效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王斌说。

“东川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在东川区林草局,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乌龙镇大水井村的实时监控画面,区林草局局长舒东江介绍,“这套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能通过智能图像识别,还采用了热成像技术,实现林火监测识别、定位、扑救指挥、损失评估等功能。”目前,该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可监控林地面积将超过80万亩,真正实现森林防火从人防转为技防。

此外,在东川区坝塘水库,三院33所研制的地灾及水情监测系统正发挥着效应,库区水位、进出流量、周边降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增产增收 扶到心坎上

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道,只有帮助当地建造完整的产业链路,助力百姓进入成熟的商业网络,才能帮助他们彻底脱离贫困。

除了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科技扶贫,在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方面,航天“神器”和航天人也真正扶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坎儿上,让他们感受到了真切的方便与效益。

今年5月,乌龙镇马店村的杨梅果已压满了枝头,这里的杨梅汁多、色鲜、味甜。“我家有3亩地杨梅,今年收成还不错,咱们航天这个浇水的高级东西太方便了,在家就能‘遥控’。”乌龙镇马店村村民顾宗云指着布满山头的管道和立在一旁的太阳能板激动地说。

顾宗云所说的这些要得益于航天科工的智慧灌溉系统。它是贵州航天智慧农业公司将人工智能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运用于云南省林果产业水利扶贫的第一个项目。走到一棵杨梅树下,只见在树干旁的土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滴灌设备,虽然看起来十分不起眼,可这对水资源宝贵的东川来说,却是“帮了大忙”。

不过,村民们拍手称赞的灌溉项目当初建设时却十分不易。东川区山高林密,山区面积占97%,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缺水,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大打折扣。为变“输血”为“造血”,找到实现脱贫的长久之计,航天科工扶贫干部费了不少脑筋,走了不少山路。

为了解决灌溉缺水问题,时任挂职副区长的张忠慧同驻镇扶贫干部和乡亲们一同爬上海拔2400米、没有路的陡峭高山寻找从高山融化的雪水和山泉的水源。“在施工中,9米长的水管,因山路弯道太多太窄,只好锯成两半运输,到了施工地再焊上。”

远程控制操作实现智能灌溉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堪称“云南省头一份”。项目实施以来,原来亩产850公斤的杨梅增产到亩产1000公斤,果实个头变大、甜度提升,售价也随之增长了。这也让乡亲们看到了“科技智能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带来了效益,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奔头。

如今,智能灌溉项目在乌龙镇碑棋村、跑马村、坝塘村、大村子村这几个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村均已落地,蓝莓、小枣、软籽石榴、蔬菜等农作物在“滋润”下茁壮成长。

“这么好的杨梅,今年要是再没好收成,明年好多人都不想种了……”今年,马店村的杨梅虽然收获了,但村民却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的杨梅,不断攀升的气温和连年滞销的惨状,让马店村驻村干部王辉愁得不行。

优质农产品既要种出来,还要卖得出去、拿得到钱,如何解决会种不会销的难题,这中间需要搭建便捷的“桥梁”。

得知这个消息后,航天科工组织工会系统与乌龙镇马店村杨梅合作社签署购销协议,“以买代帮”统一采购,没过多久,北京、天津、呼和浩特、郑州……32吨、600亩、77万余元,全程冷链运输“远道而来”的大树杨梅来到航天科工职工身边,打通了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让366户杨梅种植户增产增收。

“老百姓挣到钱了,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开始注重土肥管理和枝杈修剪,明年的杨梅一定会更好吃。”王辉笑着说。

几年来,航天科工组织采购的东川面条、米线、土鹅、特色水果等农副产品共计430万余元,同时依托邮政集团电子商务和物流优势,开辟“互联网+扶贫”的电商平台扶贫新模式,有效拓宽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道,只有帮助当地建造完整的产业链路,助力百姓进入成熟的商业网络,才能帮助他们彻底脱贫。”高红卫反复强调,只要能让百姓得实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航天科工就会不遗余力,播撒大爱。

巧干苦干 为美好生活

集团公司要持续做好扶贫工作,做到政策不调低,扶贫经费不减还要逐年增加,帮扶人员不撤,脱贫工作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咱们航天派来的同志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很高,担重任尽职责,肯奉献干实事,值得我们东川的干部们学习。”李德鸿对航天科工挂职干部评价很高。

图为东川区铜都街道老村村养殖户在蝴蝶养殖大棚内为蝴蝶喂食。

“为了能尽快全面熟悉情况,必须要下到乡里、村里和村干部、村民坐下来聊,他们有什么困难,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东川区8个乡镇的165个村,潘守领几乎走了个遍。

潘守领负责的红土地镇有3个村里的几个小组需要进行异地搬迁。由于这几个小组都不通公路,单程走进去要两三个小时,有的地方两个人都没法并排走路,要想送东西进去只能靠人背马扛。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修路成本又太高,所以要说服他们搬出来。”潘守领十分理解村民们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想法,他挨家挨户地与村民推心置腹地交流,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

红土地镇副镇长、驻银水箐村干部沈云东从潘守领那里学会了好几招和村民打交道的方法。“潘副区长每次来都主动和村民‘拉家常’,老百姓有啥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说。”

在与村干部交流的过程中,潘守领发现红土地镇茅坝子村由于海拔高、土地少,小范围种植了一些楤木(刺脑包)。为了能够尽快发展成“名品”,他为这个项目申报了航天科工产业扶贫经费,用于200亩楤木种苗和引水工程建设。

图为东川区红土地镇茅坝子村培育的刺脑包秧苗长势良好。

像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在铜都街道老村村、冼尾嘎社区,阿旺镇小营村,红土地镇炭房村,今年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走进航天科工派驻铜都街道老村村第一书记尚勤涛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怎样选派与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这三本书被放在醒目的位置。

图为尚勤涛(右一)与脱贫群众交谈询问家庭生活情况。

想要巧干、实干,必须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来到老村村不到一个月,他就组织扶贫队员们实现了该村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遍访。没过多久,村里人便都知道了这个从航天来的第一书记。“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聊干部群众喜欢听的事。”在尚勤涛看来,入户走访并不是简单地填个表格,要和百姓谈心交朋友,真正让自己“身上有泥土味”。

“加强党组织排在驻村第一书记四项工作职责的首位,也就是‘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面对干部群众的期待,怎样抓住党组织建设的“牛鼻子”,凝聚党心民心,尚勤涛犯了愁。

“他带领村支委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佩戴党徽‘亮身份’做起。”老村村主任、书记王官勇说。尚勤涛和村干部一起,通过党建扶贫“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和各种党组织会议,征求了许多党员群众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让党员能够参与到村级各项事务中,自然而然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有了。”“不知如何调动党员积极性”这个困扰王官勇很久的问题有了进展。

解决村组活动场所挡墙安全隐患问题、清理积淤脏污多年的沟渠、抹平过水路面的沟壑……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真正达到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目的。

为了做好基层党建和扶贫双推进,用党费来扶贫也是航天科工的创新式举措。集团公司和三院共捐赠200余万元党费,主要用于慰问当地困难党员群众、修缮基层党员活动设施建设、集义小学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等。

在教育扶贫方面,航天科工捐助90万元共建的航天杉木小学新校舍,在海拔2200米的偏僻山区拔地而起;连续多年向165名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发放“航天-智高奖学金”。

如今,东川已成功退出贫困序列,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旧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四个不摘”——“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集团公司要持续做好扶贫工作,做到政策不调低,扶贫经费不减还要逐年增加,帮扶人员不撤,脱贫工作要扶上马再送一程。”高红卫强调。

“党的政策真正好,领导政府都关心……”在老村村鲁明坤家新盖的房子里,谈到这几年的变化时,他的老母亲很是激动,唱起了东川当地的老花灯戏。老人家发自内心歌唱新生活,歌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责任编辑:宋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