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戈壁“寻宝”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3-29

穿风

凌晨四点,手机闹铃一阵乱响,叫醒了熟睡的我。

这是为了赶早晨7点的飞机。我快速收拾了一下,带上提前准备好的行李,在夜色中寻到了所里派的车,接到主任,驶出东高地,向首都机场方向进发。经过近14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天上午9点,天刚蒙蒙亮,气温还在零下23摄氏度左右徘徊。我们带好装备,乘上小战士的汽车,沿西莎线一路向西。公路延伸到无尽的前方,好像没有尽头。

此时的县城经过一晚的小雪,两侧一望无际的戈壁银装素裹,骆驼刺从雪中冒出头来,它们时密时疏,点缀着整片沙场。路边的信号塔将公路分割成段,不时出现一两个气站,才会让人觉得我们确实是在前进。

当我怀疑是不是要这样一路开下去的时候,汽车一个转弯,驶进了茫茫戈壁。

平坦的公路变成了颠簸的搓板路,骆驼刺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石砾与土块。搓板路的轮廓时隐时现。

举目远眺,路是白色的,天是白色的,一切都是白色的。天上只有一丸白日,天地模糊了界限,世界沉浸在洁净的白色当中,宛如梦境一般。

寻花

车子的震颤声,单调而绵长,让人听了昏昏欲睡。两只铁铲在我脚下,正不安分地啷啷作响,今天他们可是主角。正想着,车子驶过一个翻倒在路边的吉普车,又一个转弯,开出了搓板路。

没了公路的导引,我们已经辨不清方向,但开车的小战士却是轻车熟路。他七拐八拐,不一会儿就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拿好铁铲,我们便下了车。

呈现在眼前的,是茫茫的白雪,两三面飘摇的旗帜,旗帜不远处,躺着一个漏斗状大坑。

它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同行的还有宝主任和一个老前辈,我们一人一只铁锹,就在此地开挖。

铲子铲下去,我头脑中灵光一闪,西域、戈壁、挖掘,一种胡八一寻宝的情形浮现在眼前。我嘴角一撇,自言自语道,乱想些什么有的没的,还是干活吧。半天时间,收获不少,足够支持我们的推断了。

下午1点左右,收了“洛阳铲”,我们打道回府,经过戈壁滩,经过搓板路,到了县城。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品尝了当地的好味道拌面,辣椒、青椒、香葱与劲道的拉面拌在一起,香辣可口,驱走了我们一身的寒气,幸福在蒸腾的香气中慢慢发酵上升,充满整个小餐馆。

渡雪

第三天,我们踏上返京的旅程。坐上送机的出租,抬头望向窗外,路上已经没有半点白雪的痕迹,甚至好像从来就没下过一样。

出县入郊,只用了几分钟,成片的枯黄色枣树林整齐地扎在黄色的沙土中,就像相声里说的那样:干干巴巴,麻麻赖赖,和圆润没有半点关系,让人有一种想盘一盘的冲动。

横斜的枝丫扎到空气中,我又想起鲁迅的句子: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到达机场时,大雪纷飞,寒风从不知什么方向袭来,吹红了我的脸。我想,未弱柳絮因风起,配这雪景应当再合适不过。

但诗情画意并没有持续多久,飞机由于雨雪天气,延误2个多小时,回京变得遥遥无期。

邀月

深夜1点,随着一阵油门声,送机的车消失在夜色中。宿舍的床呼唤着我,开门开灯,扔包扒衣服,往床上一倒,一口气舒下来,浑身紧张的肌肉都松弛了。

我脑中还久久浮现着茫茫戈壁的景色,那太阳,那雪,那位小战士……一首首边塞诗从景色中浮现出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千百年前的古人,和我们并无多大差别,而边疆的主题也一直没变,那就是“守护”。那种熬人的味道从来如旧,却没有改变坚定守护的执念。

渐渐地,我带着这满肠情怀入眠,把月亮一个人,晾在了天上。

这一次的出差,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一个航天科技工作者工作环境的艰苦,认识到了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隐藏着航天人的无数艰辛。

周密的计划,紧张的筹备,详细的检查,故障的排除,都是成功发射的必要条件。而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在严寒的侵袭和烈日的炙烤下,这些成功,又变得尤为不易。

很快,长征系列火箭即将迎来第300次升空。

这300次升空,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航天工作人员汗水与泪水的见证,是多少航天人牺牲了生活与休息所换来的成果,激励着我们为了下一座丰碑而努力。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