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的记事本——纪念航空英模罗阳逝世六周年
罗阳的记事本——纪念航空英模罗阳逝世六周年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1-27
日升月落,春秋轮回。在航空工业沈飞厂区内,航空英模罗阳同志的塑像伫立在挺拔葱绿的“群英林”旁,每一天深情地注视着一架架战鹰从这里诞生,倾听着一次次鹰击苍穹的轰鸣。仿佛,罗阳笑了,他习惯性地翻开了记事本,再一次记下了新一代航空人不懈奋斗的历程。一个个字符在延续,一串串数据在增长,一批批青年突击队在奋战、在成长……
“罗总心思缜密、做事认真,有一个记事的工作习惯。”罗阳秘书任仲凯每天上班必做的事,就是要为罗阳准备好一本记事本,他已经记不清罗阳用了多少本记事本。在这些记事本上,记下了罗阳航空报国的心路历程,凝聚成了蓝天的丰碑。
“航空报国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飞鲨出海,云端铸剑。航母一直是国人的期盼,而舰载机则是其战斗力的核心。2012年,按照飞行大纲的安排, 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5舰载机着舰起降试飞于11月进行。
11月22日下午,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倪宁飞抵辽宁舰,首次与罗阳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但让罗阳坐下来接受采访却不容易。在舰上,倪宁每天都能看见罗阳忍受着发动机发出的巨大噪声,在舰岛上近距离地观测歼15舰载机着舰起降的状态,并不时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写着一串串数据和符号。11月23日,试飞科目完成后,罗阳参加了当晚航空系统的工作例会,并习惯性在记事本上记下会议通报的喜讯: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几天来,笼罩在心头的阴霾终于一扫而光,喜悦很快绽放在他的脸上。
夜色浓重,涛声阵阵。临近子夜时分,倪宁路过030207舱室时,透过虚掩的舱门,灯光下只见罗阳斜靠在床上闭目养神。桌上摊放着一堆资料,一本记事本倒扣在上面。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敲开了舱门。“是小倪啊,这么晚还没睡?”“我想采访一下您。”一向低调的罗阳摆了摆手,“等任务完成了再说吧。”此时,倪宁意外发现,在那本记事本的封底上,赫然写着一行工整的大字:“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
11月24日12时,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了。歼15舰载机圆满完成了最后一个“刀尖上的舞蹈”,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还未到庆祝的时候。”此时的罗阳默默地转身向030207舱室走去, 他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做好后续的工作。20时,他匆匆抓起记事本,敲开了试飞部门负责人的舱门,询问并记录下飞行员的感受、体征数据变化等,作为后续改进飞机时的参考。然而,这竟是罗阳最后一次的工作记录。
短短8天,承载着航空人的梦想, 罗阳用自己的生命记录下了我国战机研制从陆基迈向海基的跨越发展,并为这件国之重器的铸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责任就是敢于担当。罗阳不忘初心, 心无旁骛,始终奉行着“重要工作不分身、关键时刻不分心、重大节点不分神”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拼搏中,一干就是30年。多个型号研制任务交叉并行,让罗阳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打响了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攻坚战”, 实现了多个型号成功首飞和设计定型, 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航空,就要淡泊名利、笃定做事。为了这个“航空梦”,他一直坚守在航空战线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一个国家经济强大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来保卫经济发展的成果,咱们肯定有用武之地。”
“人家能干出来的东西,我们一样能干出来。”
“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999年的美国之行深深地刺痛了罗阳。站在美国海军“小鹰”号航母上,看着一排排舰载机,他的心情五味杂陈。他默默掏出记事本, 写下了“缩小和发达国家航空技术的差距,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奋力追!”的誓言。
有着“中国歼击机的摇篮”美誉的航空工业沈飞,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罗阳把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深爱的热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带领新一代沈飞人搞科研、推改革、强管理、抓质量、建队伍,积极推动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跨代升级。
道路崎岖多坎坷,矢志不渝为铸剑。罗阳被任命为歼15舰载机沈飞现场研制总指挥后,正是我国航空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多项重点型号研制同步进行,工作极具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罗阳心里十分清楚,要走好自主研制创新这步棋,必须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造舰载机只有一年多周期,相对于陆基飞机,其工艺技术更加复杂,许多工艺和材料从没有用过,涉及设计、生产, 军方及协作单位就有200多家。沈飞作为主机厂,必须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研制歼15飞机,罗阳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他提出“面向制造的设计”和“面向设计的制造”的新理念,创造了“厂所一体、设计制造一体协作攻关”的新模式,将设计、技术、工人中的精兵强将集中起来,组建全新的快速试制中心, 探索出新的管理模式并行工程,创造性地用50多份顶层文件定义流程,采用三维发图、数字量传递、数控加工等新的研制手段,打造出一条新机研发、试制的专门生产线,突破了新机研发与批产混线的局面。2008年7月8日,在歼15舰载机研制最紧要关头,罗阳果断签署沈飞史上第一个总经理令——《关于确保完成歼15飞机研制任务令》, 并与各单位逐一签订了“责任状”,创造了从设计发图到首飞成功最短时间的奇迹,并在辽宁舰入列两个月后,成功实现了舰上起降的目标。
“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只有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工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确保设计思想在制造中完美体现。人才培养和关怀是罗阳最牵肠挂肚的事情。他认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重点要在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能过硬三个方面下功夫。而作为企业的党委书记,他想得更多的是思想的引领、文化的熏陶。通过将“航空报国、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理念融入员工的“血液”中,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凝聚起为航空工业发展贡献才智、建功立业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事的航空武器装备产业, 背后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涉及中华民族的尊严。”深夜的厂区异常宁静,此时, 罗阳伏在办公桌上,认真修改着公司人才激励政策。在他的推动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引进机制和“长、家、匠”职业发展通道等不断完善;同时在他的倡导下, 设立了“总经理特别奖”“年度特别贡献奖”“每周一星”“功勋员工”……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广大员工干事创业、奉献拼搏的激情,为企业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罗阳最无法容忍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2012年盛夏时节,性格温和的罗阳突然发火了。原来,有一名工人不慎将前挡风玻璃碰出指甲大小的伤,按规定是不应该装机的,但并不需要报废,在处理时将此事故只定为“一般较大问题”。这件事对罗阳触动很大,他认为质量问题其实是管理上出了问题,根源是工作作风的问题。他说:“飞机制造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要使整个系统‘严慎细实’, 使每个人、每件事都‘严慎细实’,养成习惯,形成文化,这样从我们手中交付的飞机才能成为精品。”不久,他把着力打造一支“严慎细实、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作为长期要抓的重点工作, 下决心加以推动。
型号研制亟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罗阳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要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结合型号研制,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数控加工厂员工王刚在型号攻坚中善于钻研技术,在岗位上勤学苦练,成就了一身本领,引起了罗阳的关注。他从企业发展出发,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立即制定人才队伍培养方案,给青年员工施展才华、体现价值搭建舞台。果然,王刚不负重望,一年内获得“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等4个大奖。沈飞党委第一次以个人的名字,把他所在集体命名为“王刚班”。之后,沈飞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 旨在将其打造为孵化高技能人才的“摇篮”。2014年,该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一支科研战线上的“尖兵”。罗阳还大力倡导“型号成功我成才”,创造性地将各单位的参研人员统筹整合为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联合研制团队,通过型号全流程研制,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提升了协同攻关能力,满足了型号研制需要,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