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7-09-13
近期,人民网刊登的文章《青海达日县:贫瘠中收获希望,困苦中成就辉煌》,青海日报刊登的文章《夸夸龙才村的“第一书记”》讲述了中国普天派出公司优秀干部王志刚,奔赴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高寒牧区探索扶贫道路、实施扶贫项目的感人故事。
王志刚
每一个“脱贫”的重任都需要有优秀的干部扛起大旗,王志刚便是“达日县”扶贫工作的“领头雁”。2016年5月由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党组选派到龙才村担任“第一书记”兼任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的他,将达日县人民群众视为自己的“子女”,深入了解贫困现状,围绕乡镇、牧委会、牧户三点不断开展工作,并且对症下药致力于“精准扶贫”,上任整整一年,由于工作突出,被授予达日县2016年度“优秀第一书记”,所有的荣誉对于这位广受赞誉的“第一书记”都可谓实至名归,而“达日县商贸旅游产业园”的成功运营更是对王志刚及其同事工作的有力肯定。
访民情,掌握贫困村一线资料
刚到任时,作为内地汉子的王志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适应这里高寒、缺氧的生活环境,可他是个“缺氧不缺精神”的人,第二天就深入村里,熟悉龙才村牧民生产、生活情况。随着时间的推进,王志刚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手中的日记本越来越厚……
家庭情况、牲畜数字、劳动力等,密密麻麻记录着许多信息。从这厚厚的本子上,看到了王志刚风里来雨里去走帐串户的身影,听到了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穿梭在牧户间的声音。
办实事,为牧民群众排忧解难
王志刚说:“在龙才村当我发现无房和危房户多达30户时,心里一阵酸痛”。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后,他回到镇上,多次和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协调,为无房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今年年仅40岁的牧民旦特是个无房户,十年前他的儿子意外身亡,给儿子办丧事,他卖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牲畜。丧子之痛使旦特倒下了,为了给他治病卖光了家里仅剩下的牛羊,住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房,一直寄宿在亲戚家。
此情此景,王志刚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中,村里把旦特在内的30户贫困户被确定为项目实施对象。同时将旦特安排为生态管护员,每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元工资。组织的帮助燃起了旦特对生活的热情,如今旦特自己买了一辆3轮摩托车打零工,努力挣钱。“王书记是个好人,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还帮我提高了收入,让我对生活有了信心”。在采访中,心情激动的旦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两个字。
谋思路,以扶贫产业助推精准脱贫
龙才村是个贫困村,山高路远,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发展产业经济,是牧区摆脱贫困的关键。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龙才村部分“易地搬迁”牧民的后续安置成了难题。为此,王志刚跟有关领导多方研究讨论之后,发现以“旅游业”为主建设“扶贫产业园”将是安置贫困群众的最佳途径。
看到商机后,王志刚三天两头往返于县与村之间,沟通联系相关单位,在县扶贫局的牵头下,龙才村整合2016年全县各类扶贫资金424万元在县城修建了集住宿、餐饮、修车、洗车服务为一体的吉迈镇龙才村旅游扶贫产业园。
产业园建成后将龙才村42户贫困户121人纳入到产业园效益分红,以每年30万元的价格将产业园承包出去。其中的20万元作为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剩余的10万元作为龙才村产业滚动发展的资金。产业园内的金色家园酒店还聘用了5名龙才村的贫困户人员在此当服务员,每月有2500—3000元的工资收入。
“我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解决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我们家的生活改善了很多。” 24岁的周措吉是吉迈镇龙才村的贫困户,以前一家人都是靠放牧为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生活很困难。
如今,像周措吉一样的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想。
与此同时,王志刚还带领村干部继续谋思路,出实招,确立建设“达日县吉迈镇扶贫联社蔬菜大棚项目”。项目从今年初已经开始对外承包,年租金18万元,全部用于对扶贫联社贫困户的工资以及分红,进一步提高扶贫“造血”功能。
村里的群众纷纷夸赞说,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我们的王书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赢得了牧1民们的信任和县领导的好评,被达日县委、县政府授予2016年度“优秀第一书记”。
“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使村子早日甩掉穷帽子!”王志刚说,2016年龙才村脱贫了77户234人,争取再努力今年让整个龙才村贫困户都能脱贫摘帽,过上小康生活。
在中国普天党组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王志刚同志的努力,中国普天建设的达日县“扶贫攻坚指挥中心”能够实现扶贫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上传等大数据处理,精准识别全县20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扶贫联社蔬菜大棚项目”使达日县24户贫困户共109人受益,预计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660元,发挥了中国普天的产业优势帮助达日县脱贫致富,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