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1-24
不久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领军人才之一,杨孟飞有着鲜明的科学家性格,既低调务实,又敢为人先。他把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沃土上,在空间飞行器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孟飞(右)和同事在讨论工作
赤子情深献航天
杨孟飞生长于人杰地灵的红色湘江畔,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痴迷于数字,与“计算”结下了不解之缘。
凭着对数字计算的浓厚兴趣,他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那是刚恢复高考不久的时代,计算机科学刚刚引入中国不久,技术上非常前沿。杨孟飞认为,“国家给予了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去学习研究这么先进的技术,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成为他潜心钻研、孜孜以学的强大动力。
1982年,年仅20岁的杨孟飞顺利考入五院502所学习空间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从此迈进航天的大门。在此后30余年的峥嵘岁月中,他屡次提出创造性方案,解决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的诸多难题,以赤子之心在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默默奉献,他的身上闪耀着航天人智慧和情怀的光芒。
逐梦深空向月飞
杨孟飞严于律己,工作再忙碌,他都会坚持有规律地学习。他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并坚定地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探索科技前沿问题,勇攀科技最高峰。嫦娥五号任务刚立项的时候,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把相关的专业文献和材料都看了一遍,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摞在一起两尺多高。
工作中,杨孟飞更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他经常半夜下了飞机就直奔研制现场,跟科研人员一起开展技术研讨,或者查看项目进展情况,第二天又继续忙碌。嫦娥五号飞控任务长达20余天,他与普通设计师一样在飞控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特别是在月面采样封装阶段,他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与团队并肩作战。
杨孟飞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每周末都尽量抽出时间到专业实验室教书育人,亲自带学生。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嫦娥五号研制队伍脚踏实地,坚持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他的培养下,一支具有爱国精神、国际视野、能打敢拼的科研团队挑起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大梁,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任务成功的目标不断前进。
敢为人先创奇迹
太空探索是国际科技尖端领域,每个难题都是一个重大挑战。1992年夏天,杨孟飞第一次到发射场执行任务。为了提高返回式卫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确保了卫星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解决了一大难题。这套系统后来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再建奇功,确保了飞船在太空自在遨游,顺利返航。
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为止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要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携带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壮举,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突破这些首创性技术,杨孟飞经常通宵达旦,不断提出完善方案,解决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他对每个环节的质量都要求极高,“技术要吃透、产品要见底、过程要受控”,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研制团队中流传着一句笑谈——如果谁能够经得住杨孟飞“七个为什么”的“灵魂”盘问,那就过关了。正是他这种追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见底”精神,确保嫦娥五号按节点完成了研制工作。
受发射推迟的影响,已经准备出厂的嫦娥五号又要进行长期贮存,这是从未遇到过的特殊情况。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杨孟飞带领团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想,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贮存、测试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确保了嫦娥五号在经历长达3年多的贮存期后依然能够完美飞行,为后续再遇到类似情况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在人类探月史上,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创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杨孟飞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始终凭借“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推动我国在星际探测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面对浩瀚宇宙,杨孟飞说:“我还有更多的目标要去实现!”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