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宋勇亮:奋斗的足迹踏遍田间地头

文章来源: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9-08

宋勇亮,现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所属国投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高级业务经理。2018年以来,宋勇亮扎根贵州省罗甸县,将奋斗的足迹踏在田间地头,用真心融入,用真情扶贫。2021年,宋勇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融入,从饮“生血”开始

2018年4月,宋勇亮孤身一人来到罗甸,一切都显得陌生。面对困难,宋勇亮将真情融入作为自己的破题之举。在一次下乡走访之时,老乡端来一碗凉拌生猪血来招待宋勇亮。在罗甸,生猪血是老百姓杀年猪时所热爱的美食,但对第一次尝试的外地人来说,光是饮“生血”的心理关就难以跨越。

宋勇亮接过碗,端起来毫不迟疑,一饮而尽。“那一刻起,我觉得算是真正融入了罗甸。”宋勇亮说。挂职以来,宋勇亮不仅适应了辣椒蘸水和红酸汤,还喜欢上了折耳根、木姜子等罗甸味道,从“味道”开始融入了罗甸。宋勇亮说:“用心融入,从味道开始。融入了当地百姓的圈子,就能感同身受罗甸人民的急难所盼。”

以真情换真心,当地百姓逐渐信任这个外来的挂职干部能干事、干实事。宋勇亮的真情融入给扶贫工作打开了局面。

以罗甸的“大家”为家

挂职期间,宋勇亮时常开会到深夜,妻子的来电只能挂掉,匆匆回复一下“在开会,稍后联系”。有时忙起来,一连几个电话都顾不上答复。宋勇亮之前因工作在海上“漂”了七年,难免对家庭疏于照顾。工作刚稳定下来没几年,又要远赴他乡。“妻子在这两年还做过两次手术,因工作繁忙,每次回家只能短暂陪护,匆匆离去。”宋勇亮说到此时略带哽咽。

挂职期间,宋勇亮常与家里分享脱贫攻坚工作的点滴,通过视频,家里人看到了罗甸的变化、当地百姓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好了起来。家里人支持宋勇亮的梦想,也看见了罗甸百姓的梦想照见现实。以罗甸的“大家”为家,成为他们的共识与共同的坚守。

要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宿舍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的寒风呼呼地涌入;没有桌椅,学生们只能站着吃饭;宿舍楼内没有一间厕所,去厕所要走一百多米的崎岖小路;包了浆的木质桌椅、浸着水渍的墙面……宋勇亮在下乡调研学校时看到了这些场景。罗甸县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严重落后、师生的教学条件艰苦,此情此景牵动着宋勇亮的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手段。宋勇亮深知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他成长于河南农村,正是教育让宋勇亮走出了乡村,改变了命运。

宋勇亮说:“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改变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他一遍一遍地翻山越岭、穿过山路,去各个学校实地走访,与师生谈心谈话,深入调研罗甸的“教育之困”。挂职以来,他先后组织新建罗甸二小公寓楼、罗甸五小教学楼、共建罗甸特校、维修县民族中学云干校区、为栗木中学购置教学设备、维修大亭和董王中心校宿舍楼、为19处乡村幼儿园购置幼教设施等,在他的协调及国投等各方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罗甸教育变了模样,近两年本科上线率攀升至全州前列。

教育扶贫涉及大量基建项目。关于校舍怎么建,各方诉求和想法都不少,但资源有限。“要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宋勇亮说。出身基建管理部的宋勇亮明白,只有站在一线才能知道刀刃在哪,将蓝图落地。宋勇亮经常奔波于县乡教学点,踏勘项目,看进度,努力以更好的基建服务更好的教育。一幢幢校舍拔地而起,教育扶贫的工作也打开了局面。

教育只扶“物质”之贫是一条腿走路,“心智”之贫也必须得扶。宋勇亮将教育扶贫进行到底,谋划梦想教室项目,资助县一中云直播教室;推动远程教育进校园,罗甸县的学生在家乡就能享受到来自大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

宽敞明亮的校舍扶起了“物质”,提供优质资源的远程教育扶起了“心智”。更多的孩子在国投和宋勇亮的努力下,看到了“大山之外”。

推进产业扶贫

曾经,一家养猪行业领军企业有意进驻罗甸,项目投资近20亿。这个规模的招商引资,在罗甸县还是第一次。经过前期的接洽商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养猪产业眼看着就要在罗甸落地了。产业用地成了一个难题。养猪用地的坡度不能超过15度、要有水源、要距离村庄500米以上、不能占用基本农田。这些要求看起来不高,但在罗甸,这是一个苛刻的标准。

为了尽快将项目落地,宋勇亮带着大家穿梭在罗甸的山地丘陵间,用了一个多月,把全县能踏勘的地方全都看了个遍。“有平地的地方可能没水源,有水源的地方肯定就是基本农田。”宋勇亮说,“罗甸的地形支离破碎,全县500亩以上的平坝只有11块,全县平坝的总面积还赶不上隔壁县的一块平坝的面积。”

全县没有一块符合要求的用地,引进养猪产业的计划只好作罢。宋勇亮说:“有遗憾,但还是要有平常心。”现实也容不得宋勇亮沉浸于遗憾的情绪中,第二天又是一个马不停蹄的新征程,他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下一个挑战。成功是个概率问题,产业扶贫也是一个在千百次尝试中不断接近成功的探索之路。这少不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后来,在宋勇亮的努力下,罗甸县成功引进打火机、制鞋等10余个项目,解决就业超过600人。罗甸这个西南偏远小城也不再是产业边缘。

回忆起几年的扶贫生涯,宋勇亮给自己的扶贫经历写下了一个关键词——“融入”,他早已习惯了罗甸的味道,将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罗甸人,与罗甸百姓同甘共苦。未来,将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国投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挥洒汗水,倾情奋斗。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