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9-06
9月6日,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投产至今已稳定运行175天。看着自己参与设计建造的平台屹立于蓝海,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工程建设中心结构工程师刘登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些一遍遍修改方案、一次次熬红双眼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
“当问题连着问题,困难接着困难时,我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迎难而上,主动出击!”作为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勇挑重担已经成为刘登辉的一种本能。
一个答案背后是更多问题
2016年,渤海油田启动综合调整项目,计划新建1座中心平台和两座井口平台。这个项目能否如期投产,对渤海油田持续稳产3000万吨意义重大。
刘登辉一肩两挑,同时在设计部和建造部担任结构主管。这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超出他的想象。区域地震数据显示,地震加速度与老区相比增大了50%,预计桩径将达到96英寸,如果采用常规设计方法,将导致导管架腿柱壁厚达到10厘米。
这一变化在渤海地区前所未见,它不仅带来钢材量的剧增,还会给平台建造与海上安装带来更大的难度和风险。降低成本与保证质量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开展海上平台时程非线性地震分析对团队来说尚属首次,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数据?如何保障数据详实可靠?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翻过一座座高山
连续多日,刘登辉带领结构人员与环境方面人员反复研讨技术,多次赶赴有关科研机构,就时程地震样本的数据量、数据分析方法开展深入交流。他早已记不得多少次深夜加班,只记得工作板上的待办难题不断增增减减……
经过近半年的技术攻关,时程非线性地震分析成果获得各级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的认可。通过该方法设计的3座固定平台节省钢材1500吨,相当于一座小型导管架平台的钢材总用量,可节约投资约3000万元。
在课题总结会上,刘登辉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们做研究就像登山,站在峰顶回头看,那些之前认为不可逾越的高山,不过是脚下的一座座小山包,而往前看,则能看到更多、更高的山峰。”
建立自主的规范体系
3年后,刘登辉又将攻关目标锁定在平台结构规范上。在海洋工程人眼中,规范曾是海洋石油工程领域几十年不变的遵循,想在这里搞出点动静,需要非凡的魄力。
“普遍适用的规范不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以我们自己的海洋石油开采技术做指导,自己的平台工程实践数据为依托,一定能制订出适合渤海油田的疲劳分析方法,建立我们自主的规范体系。”刘登辉对此信心十足。
说干就干!推公式,写程序,短短半年内,他带领团队综合梳理了渤海湾各大油田区块的波浪分布数据,全面统计了渤海湾150多座平台的结构疲劳计算数据,查阅了上百部中英文技术文献,将平台疲劳分析的发展过程、理论基础、适用条件完全消化吃透,编写了一套自动化计算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的海洋环境特点,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渤海石油平台的疲劳分析推荐方法。
在应对低油价挑战中,这套方法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平台钢材使用量,成为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领域降本增效的良策。在成功翻越这座大山后,刘登辉又像往常一样,朝着下一个目标奋勇攀登。从业十多年,他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念:作勇攀技术高峰的海油人。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