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8-24
王振东,现任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反应堆材料及辐照性能研究室研究员。十多年来,王振东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元件研究事业。今年,他被评为中核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全心投入 掌握核心技术
王振东刚参加工作时的科研条件用“一穷二白”形容并不为过:安装工具需要自己手工制作;有些材料要考虑反复使用;进城做实验要坐上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振东始终坚守在研发一线,从未退缩。随着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及个人的成长,王振东逐步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开始全面负责发电元件的工程化技术研究。
发电元件是一个结构复杂、密集度和精度要求极高的器件,关键技术有数十项,工序超过几百道,焊缝有好几十条。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其所包含的好几十条焊缝必须全部保证其密封性,并且一次焊接成功率要达到百分之百。这意味着王振东和团队要对每一条焊缝进行工艺评定,确保满足要求。但有些部件的焊接难度非常大,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焊缝分布密集,相邻焊缝的质量极易受到影响,如果焊接能量小,密封性很难保证,如果能量过大,对于导热又提出很高的要求,工艺窗口极小。
为此,王振东积极组织协调专家研讨,深入研究分析焊接工艺。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他和团队终于打通了元件制造工艺路线,解决了元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掌握了核心制造技术,实现了发电元件从实验室研发到批量化生产的重要转型!他们的工作成果不仅使工艺得到了固化,还大大缩短了元件制备周期,提高了其制备精度和质量。
不善言辞 拼劲十足
发电元件研发之初,实验设备严重匮乏,关键部件需要电化学抛光,但当时没有适合的实验装置。如果找外协单位,不仅制造周期长,费用还高。王振东决定自己做。从装置的设计、组装,到最后的抛光工艺研究都是他亲自操刀。为了获得最优的抛光参数,王振东在实验室里一干就是七天,对各种溶液配方、电参数进行匹配实验和分析,最终获得满意结果。
当年项目最吃紧的时候,王振东一面负责元件的制造,一面还作为值班长参与试验运行工作:晚上记录数据、进行设备操作,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主动承担起除夕夜的试验运行任务……那段时间,由于工作强度过大,他先后三次住进了医院。即便如此,每次一出院,他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别看他很瘦,能量还是挺大的。”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正是这种亲历亲为、不辞辛苦的精神,感染和带动大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一本本获奖证书、一个个发明专利、一项项空白的填补,无不见证着王振东及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但成绩和荣誉的取得,丝毫没有放慢前行的脚步,如今他们正在新型发电元件研究领域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