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4-27
从上海东海大桥建设时的“小年轻”,到舟岱跨海大桥建设中的“老专家”,吴乾坤从业18年,先后参建东海大桥、印尼苏拉马都大桥、舟岱跨海大桥等7座特大型桥梁,以匠心浇筑桥魂,成为中交集团所属中交路建一级桥梁专家、浙江省桥梁施工知名专家。
7万个小时的“浴火淬炼”
2002年吴乾坤刚入职中交路建就主动要求投身到条件最艰苦、几乎没有经验可供参照的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中。吃住全在离岸10多公里的海上平台。“那时候连喝水都是定量的,但我们没时间去想这些,因为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回忆起当时的状况,吴乾坤说。
在海上平台,大家最难熬的就是避台时间。吴乾坤却把它当作宝贵的学习机会。编制方案,手工绘图,翻阅资料,等台风结束他立刻到大桥上验证数据,这样一待就是整整21个月。“那时候每天工作和学习加起来有十五六个小时,累计起来就是1万个小时。”吴乾坤回忆说。1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而这样的项目他经历了7个,7万个小时的“浴火淬炼”,成就了吴乾坤中交路建桥梁施工专家的美名。
983根Ⅰ类桩基
2015年,吴乾坤担任浙江飞云江跨海特大桥项目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全面统筹负责项目管理。大桥位于飞云江入海口,大型船舶往来密集,大风天气频繁,而施工工艺几乎无所不包,堪称“桥梁工艺博物馆”。
面对施工难度大、工期紧、标准高的迫切形势,吴乾坤在项目建设初期就提出“以精细化管理树企业形象”的目标。为了确保桩基施工质量,他牵头编制了桩基施工管控表,除了对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进行检查和控制,还严格把控可能影响到质量的时间。在质量风险较大的大直径超长桩的浇筑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吴乾坤的身影。
有一次主墩桩基施工时,由于现场准备工作稍有偏差,停止二清到可拔塞下料首灌时间超过了自控时间5分钟,吴乾坤坚决要求返工再次二清。他说,“这个时间是我们根据试验数据来确定的,虽然超了5分钟不一定就会影响成桩质量,但是如果这次不返工,那下次就可能超了10分钟、20分钟,那样桩底可能就会出现夹泥,质量就会降低,我们自己制定的管控措施必须严格遵守。”坚决要求返工的同时,他还仔细查找超时原因,并及时进行了整改。
正是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吴乾坤带领团队提前完成飞云江大桥各重大节点目标,全桥983根桩基全部检测为Ⅰ类桩、保护层合格率90%以上,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获得各界赞誉,创造了良好品牌效益。
31个月的工程建设奇迹
2019年初,吴乾坤调任中交路建宁波舟岱跨海大桥三标担任项目负责人,舟岱跨海大桥主通航孔桥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全长1630米,为主跨2×550米的三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跨跨径创外海桥梁世界之最。
吴乾坤带领项目团队从不断优化爬模施工工艺入手,合理调配施工资源,统筹协调施工工序,营造“比学赶超”的竞赛氛围,提前25天完成了三个主墩索塔的封顶施工。
为了保证结构安全,大桥需在台风季前实现合龙,但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使项目施工计划几乎被全盘打乱。吴乾坤审时度势,在对疫情严防死守的同时,积极协调、寻求业主和当地政府支持,不断完善《复工复产方案》,使项目成为全线第一个全面复工复产的标段。
在舟岱大桥项目生产进行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吴乾坤带领项目团队全力以赴,最终实现了台风季前合龙的目标,合龙最大偏差3毫米,控制在允许偏差10毫米内,实现了精准对接。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突发的疫情,项目团队在31个月内完成一座大跨径外海斜拉桥施工,被称作桥梁施工的奇迹。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