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发布时间:2021-02-09
他,身穿朴素的野外套装,携带着“地质三大件”,长期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穿梭在荆棘丛林之中,黑色镜框尽显书生意气,如炬的目光坚定有神,走起路来微微带风,可亲、内敛、有干劲。
他,从事地质找矿及矿山技术服务12年,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60多个矿产勘查及地质技术服务项目,其中湖北省磷矿勘查项目16个,查明新增磷矿石资源量约22亿吨,圆满完成了项目各项野外施工,编制的报告通过了综合评审,参与硅质型荆山玉、萤石、石英砂岩及灰岩等非金属勘查项目5个,赢得了单位、矿山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地勘工匠”。他参与的项目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次,编制的报告曾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质综合地质勘查报告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勘查报告一等奖、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原始资料展评质量二等奖。他5次获评中化局湖北地质勘查院“先进工作者”。
他,就是中煤地质总局中化局湖北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杨涛。
“这都是值得的”
2008年7月,杨涛来到中化局湖北院工作。当时,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黑良山矿区磷矿普查野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因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紧缺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柴家洪便找到了杨涛。他二话没说,收拾行装,即刻启程,当天便抵达矿区项目部。黑良山矿区地处夷陵山区,工作区悬崖峭壁遍布,沟谷幽深,相对高差达830米,毒蛇、旱蚂蟥、马蜂等多见,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在野外工作期间,他常常早上7点就出发,下午6点多才回到项目部,一天下来基本全靠步行。山林里带刺灌木密集,为避免划伤,即使大热天也要穿着厚实的衣服,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全身。杨涛说:“蚊虫叮咬、蛇蜂袭扰、汗水浸透也就罢了,最怕突降雨水,那时身上便会汗水、雨水夹杂,衣服又湿又重,身体又热又冷。”
工作虽然艰辛,但杨涛始终没有想过放弃。为尽快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成绩,对有疑惑的问题,他总是虚心向前辈和同事们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他很快熟悉了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也掌握了地质勘探技术相关规范和标准,为做好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扎根黑良山矿区那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在忙碌着,白天实测地质剖面及勘查线剖面、地质填图、钻孔编录及采样,傍晚返回项目部后,来不及好好休整,便在昏黄的灯光下,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检查。因为工作量比较大,加班加点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看着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双眼布满血丝,仍然连续几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坚持工作,同事们很是心疼,劝他先好好休息。他却说:“今日事,今日毕,当天的工作量一定要当天完成,这样我才能睡个安稳觉。”
项目组全体成员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黑良山矿区新增磷矿石资源量8730万吨,矿石品位高,危机矿山得救了,开辟了湖北省磷矿资源找矿新空间,各种奖项也接踵而至。2010年10月,项目成果报告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10月,中化局湖北院因承担黑良山矿区普查项目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获评原国土资源部“先进集体”。杨涛的踏实肯干,勤学钻研,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底。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他全面负责湖北省远安县杨柳矿区磷矿普查项目野外地质工作,在一次地质填图时,新发现地表白路垭大断层及其分布轨迹。他第一时间与项目负责人讨论协商,在得到甲方的批准、院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后,对地质填图方法、钻孔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为项目节约了成本,项目质量继续向好向优,项目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在杨涛的徒弟程博看来,师傅不仅重“言传”,更注重“身教”。杨涛带领徒弟和项目组成员野外作业时,总是走在最前面,在密不透风的深山老林里,走在最前面的往往最容易被马蜂蜇到。虽然很小心谨慎,但仍难以避免。杨涛曾经两次在矿区被马蜂蜇伤,伤口处很快红肿,他却说要继续爬山工作。同事们看他被马蜂叮刺处红肿吓人,急忙劝他马上就医。当地诊所医生说,这种山马蜂,俗称“杀人蜂”,再多来几只,就要送市级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可能会危及生命。但他内心平静,毫不畏惧。后来伤口愈合后仍留有疤痕,他却说,为了地质“三光荣”,为了“化勘梦”,这都是值得的。
“里面冬暖夏凉”
2011年,湖北省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式启动,中化局湖北院申报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东部整装勘查项目被省国土资源厅择优设置为首批七个地勘基金整装勘查区之一。勘查区面积503.5平方公里,面积大、任务重、基金项目要求质量高,院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杨涛着重培养,委以重任。作为湖北省宜昌磷矿东部整装勘查野外项目负责人,接到任务后,他反复研学国家及省地勘基金项目有关要求,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组,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计划表,安排好任务时间节点,项目负责人统一管理,划定的子项目落实到个人。项目历时5年,提交了预-普查报告9份,绘制了各类图件190份,新增磷矿石资源量(333+334)约20亿吨,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特)大型磷矿床4处、中型磷矿床3处、小型磷矿床2处。通过项目实施,湖北院优化了野外地质填图、钻孔取样、岩芯处置等方法,建立了原始地质资料存档工作方法,完善了省地勘基金项目立项—施工—竣工验收—资料汇编的工作流程。项目如期完成,质量优良、成果显著,获得了省国土资源厅的肯定。
除了在传统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外,在工作之余,杨涛继续学习钻研大地质知识,为单位的转型发展贡献新生力量。2015年在远安矿山开展资源储量核实调查工作,他每天早上8点进入地下矿井,坐着斜井人用车深入地下采样,下午5点多才出来。根据调查情况,还需深入采空区及独盲巷,那里通风条件差,身上必须携带紧急增氧等应急设备;偶尔传来采空区顶板崩落、保安柱崩坍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耐心做好全体组员的情绪安抚,使巷道编录、刻槽采样、采空区调查和断层构造调查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在“保康峡口萤石矿详查”“松滋马头山石英砂岩矿普查”等省地勘基金项目中,作为技术骨干,杨涛挺身而出,身先士卒。主编的《柳山沟矿区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参与完成的《晒旗河矿区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均在宏观上指导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为矿山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奠定了基础。
野外地质工作艰苦。有时父母打来电话,因所处位置手机无信号,杨涛只有等到晚上出井或到有信号的位置,收到未接来电短信提醒,才赶紧拨通回电。电话通了,还是熟悉的那句:“爸妈请放心,刚才我又进洞了,没有信号,里面冬暖夏凉,很是安逸享受哦!”说完,心中愧疚油然而生。
为大家舍小家
和所有的地质人一样,由于工作性质,杨涛常年扎根野外一线,对家庭的照顾很少。
特别是在宜昌磷矿东部整装勘查项目长达数年的工作中,杨涛缺少了对妻儿的陪伴,儿子生病住院,也没能陪在身边。有时儿子会问爸爸去哪儿了?妻子风趣地回答:“你爸爸去山上“挖宝石”了,挖到后马上回来看你。”
当问及获得金罗盘奖的感受,杨涛回答得淡定而谦逊,“这都是湖北院整个找矿团队的辛勤付出,不是我个人拥有的,我只是完成了一个地质人的本职工作而已。”
在这十多年的磨砺中,杨涛用无悔青春的艰辛付出和来之不易的成绩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精神。在未来的找矿征途中,他定会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前路,再接再厉,奉献专属“中化地质人”更多更强的宝贵食粮。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