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陈晓兵:浇好每一方核电混凝土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22

盛夏凌晨5:00的深圳南澳岛,一轮朝阳跃出海面,金色柔光洒满岭澳核电站的巍峨核岛,氤氲出一幅静谧祥和的优美画卷。时光流转,2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只有稀稀疏疏的丛林和随风摇曳的杂草。

也就是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怀着一腔热血,带着满身的热情,迈出了核电建设生涯的第一步,他就是中核华兴一线混凝土职工陈晓兵。

岭澳核电站是他和核电的“初见”。23年来,他沿着祖国的海岸线一路前行;江苏田湾,广东阳江、台山,广西防城港,福建霞浦,山东国核示范,他和千千万万建设者一起,把伫立在祖国海岸线上的一座座巍峨核岛串联成了一条美丽的弧线。这道弧线见证了陈晓兵从一名混凝土工人到主工长再到区域经理、从普通职工到核电混凝土专家再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蜕变成长,也见证了中国核电从起步到发展,再到今天成为一张走向海外的大国名片的不凡征程。

一个故事 改变一生

1985年,陈晓兵还在上高中,恰逢中核华兴在如东招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背井离乡,从江苏如东来到扬州,成了中核华兴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混凝土工。

一个月下来,陈晓兵瘦了一大圈,太阳也褪去了他脸上的稚嫩,把他的脸颊晒得黝黑。在那些老师傅们眼中,像陈晓兵这样的年轻人是最吃不了苦的,干两个月就回去了,他们经常开玩笑地说:“你现在这个样子回去,没准你爸妈都不认识你咧。”

这些老师傅的话并没有错,三个月后,同陈晓兵一起来的同村人就回如东了,只有陈晓兵留了下来。当时,混凝土班长赵德元见眼前这个黑瘦的小伙子踏实肯干,愿意学,又能吃苦,便对他悉心教导。渐渐地,背井离乡的寂寞和浑身的疲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成果的自豪。那时候,陈晓兵每天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混凝土浇好”。因为肯钻研、能吃苦,陈晓兵负责的区域,混凝土质量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陈晓兵实现了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同时也升任了混凝土班长。

1997年夏季,陈晓兵被抽调参加广东岭澳核电站建设。刚到核电没几天,他偶然间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一位姓王的老工人在混凝土里发现了一根1米多长的橡胶管,异物会影响混凝土质量。情急之下,王师傅不顾被烧伤的危险,纵身跳进了一米多深的混凝土中,把橡胶管捞了上来。31岁的陈晓兵被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那时起,他开始全面地学习和钻研核电混凝土施工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班组交底,查阅资料方案自学,主动向老师傅请教。陈晓兵的抽屉里常年都放着一摞笔记本,上面记着每天自己学到的知识,空闲的时候,他总会拿出来看看,笔记本的第一页已经磨损了不少,这些年陈晓兵一直将它们带在身边,多少次工作转场都没舍得丢。

时间从不会辜负追梦人,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陈晓兵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一名脑中有干货、手上有技能、熟悉作业全流程的优秀混凝土班长。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熟悉陈晓兵的人都说“这个人工作较真,爱思考爱琢磨”。

田湾3号机组设备闸门贯穿件就位前夕,陈晓兵负责的工作还没开始,他就早早地出现在施工现场了。他一面拿着图纸,一面皱着眉头,一会儿盯着图纸上的钢筋看,一会儿又去查看施工现场的布置。

钢结构队吊装指挥李家平看到陈晓兵,开玩笑地说道:“陈工,你这是要转行去搞吊装啦。”

陈晓兵放下图纸,眉头却还没有舒展开,他说:“我看图纸上这个贯穿件周围的钢筋这么密,形状和走向都不一致,我得琢磨琢磨浇筑时怎么把振捣棒给弄进去。”

“这贯穿件还没开始吊,钢筋也还没开始绑,你这来早啦!”“不早不早,现在不想好,到时就来不及了!”陈晓兵说完,目光又回到手中的图纸,直到太阳都快落山了,他还在专心致志地琢磨着。

正是因为陈晓兵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才给最终确定的用弹簧圈作为振捣棒引入通道的方法留足了预制时间,使其能够与钢筋同步绑扎就位。

陈晓兵日常琢磨出的成果在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也得到了验证。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核岛墙体高达六米,两米以下混凝土外观良好,往上就容易出现蜂窝和麻面。一时间,项目技术员和工长都找不到问题原因。

项目部便向远在霞浦的陈晓兵求助。陈晓兵到现场之后,在同事的协调和配合下,先是对核岛内部进行了整体的了解,随后便挂着安全带,一项一项地检查。当夜班人员的头灯亮起的时候,陈晓兵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布料管。

他把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每一步、每一环都拆解得非常透,仿佛亲眼见过一样。详细了解情况后,陈晓兵进一步从施工技术准备、施工组织安排上又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把关、混凝土工实操技能培训等做了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经过现场验证,陈晓兵的诊断精准,问题迎刃而解。

陈晓兵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核电现场,解决各种混凝土问题,在他看来,一辈子只专心去钻研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万多天,除去少不更事和雪鬓霜鬟的时光,便只剩下三分之二。从1997年起,陈晓兵把八千多天都献给了祖国的核电建设事业,11座核电站,17台机组施工,121万方混凝土,陈晓兵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

“放炮灰”筑起“劳模路”

在霞浦示范快堆项目现场,有一条“劳模路”。

那是一条大约九米宽,百来米长的水泥路,是通往核岛施工现场的必经之路。

几个月之前,它还不是这个模样,是陈晓兵帮它换了新装。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若是赶上下雨,黄土混着泥浆便会把路面占满,打湿鞋子是常有的事,泥水深的地方有将近10厘米,一不小心鞋子就会陷进泥里去。

陈晓兵说:“一来霞浦我就看到这一段路了。听大家讲不好走,我就琢磨怎么弄一下。”陈晓兵观察考虑了几天,心里便有了底,他向核岛施工分部建议利用“放炮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泵管内残留的混凝土)铺平这段临时道路。

2020年4月5日,铺路作业正式开始。陈晓兵每天都把“放炮灰”亲自送到施工现场,与工人师傅一起摊平、压面、抹光。一个月之后,这条路就建成了。因为陈晓兵的劳模身份,大家私下叫这条路为“劳模路”。

“放炮灰”再利用,是陈晓兵一直在干的事儿。在田湾,他就多次利用“放炮灰”给现场硬化道路,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土路变得平坦宽敞。

有时候,陈晓兵也会用“放炮灰”预制路牙石、井盖板、水池子等,仅此一项每年就为项目创造近15万元的经济效益。

陈晓兵乐于思考,善于钻研,用废旧钢筋预制支撑模板的水泥块,用废旧胶合板加工洞口盒子,变废为宝已经成为了陈晓兵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做好传帮带 桃李遍现场

当问到陈晓兵在工作中有什么遗憾的时候,他低着头,把目光落在了别处,想了一会儿,说道:“我挺舍不得霞浦的那些同事,我们很早就认识了,他们经常问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去呢!”说这些话的时候,陈晓兵的眼睛里多了许多柔情,就像躲在云里的太阳,少了锋芒,却不少温暖。

2019年底,霞浦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现场急需经验丰富的混凝土工长。

12月1日,接到调令的陈晓兵第一时间从田湾赶赴霞浦示范快堆项目支援救场。陈晓兵来到现场之后,细心的他很快就发现了影响施工进程的关键。项目上,新人占多数,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混凝土骨干工人不多。他马上找到项目领导:“咱们办个培训班吧,我来讲,混凝土工不够的问题咱得从根上解决。”

培训班很快就办了起来。陈晓兵作为培训班的讲师站在讲台前,平时话不多的他忽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对于工作的热情,对于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渴望,让他变成了“话痨”。他讲自己的从业经历:“我名叫晓兵,但干混凝土是老兵了。”他讲程序要求、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别小看我们的工作,混凝土是电站的防护墙,安不安全就掌握在大家手中。”

和他熟识的同事很是惊讶,原本一口如东腔的陈晓兵站在讲台上竟然也字正腔圆起来。

三个月的时间,“混凝土课堂”开讲21场次,陈晓兵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参培人员累计300余人次。

经过结业考试,霞浦土建施工分部更是很快新组建起了5个混凝土班,有效解决了现场混凝土工紧张的局面。陈晓兵坚持把“带徒弟”作为自己的职责。一提起这事,陈晓兵的语气中充满自豪:“这些年跟我干过的有13人已经当上混凝土工长,47人当上混凝土班长。”

“刚参加工作时,就是陈工长手把手地教我,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原来早在陈晓兵当班长时,李兴辉就在他手下当混凝土工,如今他也早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经验丰富的混凝土工长。

眼下,陈晓兵的“徒弟”们正在核电建设现场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更是有王国建这样的公司劳模“徒弟”跟随中国核电出海的步伐,征战海外参与中国出口核电站的建设。

心中的遗憾 眼里的光

在陈晓兵工作过的项目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不死的小强,累不倒的陈晓兵。

工作中的陈晓兵是一个典型的硬汉,背微微有点驼,安全帽底下是一张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每次谈到工作的时候,目光都像被什么东西点燃了一样,仿佛藏着用使不完的劲儿,唯独谈到家人朋友的时候,温和的笑容才会绽放在他的脸上。

陈晓兵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除了是陈工长,是大家眼中热心的陈哥之外,他也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陈晓兵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等退休以后,一定要开车带妻子出去转转,去弥补曾经被忙碌耽误了的时光。

其实陈晓兵心里很清楚,有些遗憾可以交给岁月去抹平,有些遗憾可以延后去弥补,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渐渐地变成夜深人静时忍不住钻进脑海的伤痛。

2012年11月,田湾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前夕,陈晓兵正组织模拟混凝土振捣,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工作,那是远在老家的妻子打来的。

妻子在电话的一头哭得泣不成声,他从妻子断断续续的话中听懂了这个电话的内容:父亲病了,很严重。陈晓兵觉得整个人一下子被抽空了,这些年来,他总是一个人在外东奔西走,每年也只有十几天能陪在父母妻子身边,虽然岁月已经推着他向前跑了二十几年,可他陪伴父母妻子的日子,加在一起也只有半年多而已。

仅仅几个月的陪伴,父母就老了,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皱纹也爬上了他们的脸颊。陈晓兵还依稀记得二十几年前父母送他去仪征,站在村口朝他挥手的样子。一转眼,当初稚嫩的少年不见了,成为了核电混凝土施工的骨干。

可一转眼,当初健壮的父母也不见了,他们被岁月压弯了腰。陈晓兵带着对父母的歉疚回到了老家,来到了父亲治病的医院,之前二十七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眼下的时光再也不能被辜负,陈晓兵一刻不离地陪在了父亲的身边,一丝不苟地照顾着父亲,偶尔他会眉飞色舞地谈起工地上的事儿,父亲也很乐意听儿子说这些。

“晓兵,公家的事不能耽搁,快回去吧!”知子莫若父,父亲从儿子的眼睛里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牵挂。一个星期后,陈晓兵被父亲“赶”回了项目。

回到现场,陈晓兵整理好情绪,又变回了那个“拼命三郎”。在他和项目部同事的努力下,12月27日,3号机组顺利开工,但父亲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四个月之后,陈晓兵接到父亲辞世的噩耗,这个七尺男儿在父亲灵前嚎啕大哭,长跪不起。

父亲成就了陈晓兵一颗甘于奉献的心,陈晓兵错过了父亲人生中最后的四个月。为了干好工作,陈晓兵错过的东西着实不少,他错过了对妻子的陪伴,错过了女儿的第一次家长会,错过了母亲的生日。

总是有人问他:晓兵,你觉得值得么?“人这一辈子总要干点事证明自己没白活!几十年干核电,离不开了。”陈晓兵的回答总是轻描淡写。其实这些年,不少同行单位向他抛出过“橄榄枝”,甚至开出他目前收入翻倍的优厚条件,他都婉言谢绝了。陈晓兵用专业和敬业诠释了职责,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是这些核电建设者的辛勤与汗水,成就了大国重器坚如磐石的质量与安全。

而今,随着全球核电再度迎来发展的“黄金档”。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进行混凝土作业班组改革的重要关头,陈晓兵依然一如既往,主动请缨,肩负起混凝土施工“把关人”的重任。

接到获评“全国劳模”消息的那天早上,陈晓兵正在去核电现场的路上。他抬起头,一轮朝阳正从洒满霞光的核岛背后喷薄而出。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