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27
每次走进车间深处,都能远远看到一个单薄的身影在隆隆的机床旁娴熟地操作,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凌云太行公司的技能大师--靳小海。
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靳小海进厂20年来,扎根生产一线,从一名数控加工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五一”刚刚被评为“河北大工匠”,连他带领的“靳小海创新工作室”都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谱写了一曲“匠心铸就精品,敬业成就非凡”的新时代工匠之歌。
半路出家 从“门外汉”到数控车削“行家里手”
1996年7月,带着“优秀毕业生标兵”的荣誉称号,靳小海从中原机械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进入凌云太行公司。起初的几年,他干过生产调度员,写过材料,种过大棚,养过鸭子。无论哪个工作,他都任劳任怨,干得有声有色。
1999年公司主导军品定型投产,生产一线人手告急,有着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靳小海主动请缨,到车间去从事数控加工。当他第一次见到数控机床,看着一件件毛坯在机床指令下化为精致的成品,打心眼儿里爱上了这个行当,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然而,万事开头难,干好数控加工,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最初的日子,对别人稀松平常的活儿,靳小海却总是干得笨手笨脚。困难没有让靳小海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干劲。鲁迅说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人不进步都难。”靳小海就是这样做的。别人不愿意上中班、夜班,靳小海就主动和他们换班。常常是别人打着哈欠匆忙回家,靳小海一个人精神抖擞地留在车间。有时利用机床的模拟功能,核定指令运行轨迹;有时练习数控程序的录入速度,记键位、练指法,一遍又一遍,直到手指没有了酸胀的感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靳小海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数控车削的“行家里手”,5年成为“公司技能骨干”,8年成为“公司技能带头人”,13年成为“兵器工业集团技能带头人”,20年成为“河北大工匠”,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变身。
打破垄断 为我国高铁拧上“中国螺栓”
2007年初,凌云太行公司承担了350公里动车组制动器关键零件国产化的试制攻关任务,首批任务共7种螺栓件号,全部采用德国制造标准,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靳小海等人头上。
试制面临两道难关:不锈钢材质螺栓的硬度大,用普通刀具加工,磨损厉害,容易折断,致使加工公差远远超出标准。更主要的是,由于缺乏相关生产参数,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为找到合适的加工刀具,靳小海找来30余种刀片逐一试验,一点点改进切削参数,终于筛选出一套合适的刀具方案。为控制0.02毫米的公差,靳小海又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两步走”螺栓加工工艺。
刀具找到了,数控程序有了,靳小海试制出的7种产品全部达到德国铁路行业检测标准,打破了国外垄断,让中国高铁拧上了“中国螺栓”。
伴随着高铁产品的成功开发,靳小海的名声在业内越来越响亮。2015年底,公司以他的名字创建了“靳小海创新工作室”。靳小海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率领团队在短短4年内,就完成陆航、舰艇、高铁等300余项国家重点工艺试制任务,实现新产品创收3000余万元。
临危受命 参与研制河北首台全自动口罩机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各地口罩生产告急。2月12日,凌云太行公司接到上级紧急任务,要求以最短的时间研制生产出口罩机,缓解防疫物资紧缺的压力。
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材料、全新的工艺,给靳小海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一种原材料PU棒,就给口罩机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种材料弹性十足,加工难度非常大。面临两道难题:一是装夹问题。人手都能捏动,何况是液压卡盘?材料装夹变形,必然会引起加工尺寸反变形;二是使用什么刀具加工它,刀具的切削抗力同样会引起材料弹性变形,进而影响加工尺寸精度。
如何破局?靳小海带领团队连夜攻关,通过采用开口套装夹的方式,将卡盘压力通过二次分配,均匀地施加到料棒上,使材料变形问题得到解决。随后在公司内首次采取仿形车刀立装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这种材料的加工问题,为口罩机研制生产攻克了一项关键性技术难题。2月27日,仅仅用了15天,由凌云太行公司研制开发的河北首台全自动口罩机正式下线。
以靳小海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我们在这个红色的季节,歌颂伟大的劳动者,塑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