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扶贫队员的坚守与温情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17

“一张白纸,如果丢弃在大街上任人踩踏,被污泥和雨水染脏,那么它毫无价值,只能沦为破坏环境的垃圾;同样的一张白纸,如果放在艺术家的手里,也许寥寥几笔就可以勾画出博物馆数百年珍藏的传奇。”

在与中国铁建所属铁一院兰州院对口贫困村——甘肃岷县闾井镇喇嘛村驻村队长苏保伟的短暂交谈中,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在说话的同时,这个年逾五十的西北汉子,正挥动一双有力的大手,在闾井镇茂密的猫尾草丛间拨开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天与地

在遥远的甘肃岷县,蓝天白云笼罩的丘陵山脉中,曲折逶迤的县道穿越牛马洒落的牧场,通往岷县闾井镇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平均海拔2700米的闾井镇,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像是一个遗落在高原险地中的世外桃源。

这样的路,驻村队员们每个月至少要走两次。最开始,他们享受旅途的美景,到后来,他们担心险峻的路弯和山顶的落石,到最后,他们发现最可怕的其实是多变又极端的天气。往往拐了三个弯的功夫,烈日炙烤、狂风暴雨、雷电冰雹轮番来袭,让人在心惊胆颤中生出对自然的畏惧和对人定胜天的怀疑。也恰恰因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极端的气候,岷县脱贫攻坚之路才艰难而漫长。

然而造物者在严酷的考验中也会留下珍贵的馈赠——猫尾草,一种被当地人视作害物,屡除屡长,恨不能根绝的杂草,却是香港赛马的顶级饲料,全球产地绝少,极难觅得。在苏保伟看来,这就像是一块儿埋错了位置的宝藏,只要愿挖、肯挖,丰厚的回报一定会成为闾井镇脱贫的极大助力。

不种庄稼种杂草?这种主次的颠倒对于世代种地的农民来说,不仅仅是震撼和困惑,更是对赖以生存的天地的一种亵渎。才一提出,苏保伟和驻村队员们就被嘲讽和质疑淹没了。

顶着巨大的压力,还是要干。怎么干?他们从“暗处”下手,“收买”几个脑袋灵光、敢想敢干的年轻农民,耐心做思想工作并保证:“收成不好,我们赔你!”他们赞助购买草籽,提供种植技术,灌溉、照料亲力亲为。在收获期,他们又协助联系收购商,手把手领着贫困户迈上脱贫致富路。在一季收成结算时,高于农作物几倍的收入让农民们惊呆了——杂草也能这么赚钱?

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在重点培养、缓慢渗透之后,当地猫尾草种植如今已经渐成规模。2018年,喇嘛村、八郎村年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000亩,在脱贫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情与志

苏保伟、王波、和金朝、魏云峰。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四个人的名字,已经成为喇嘛村和八郎村村民心中可以相信和依靠的符号,也成为村干部眼里脱贫致富的领航标。修桥修路、修墙修房;修水修电、下地帮忙。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忙时一个顶俩,闲时拉拉家常。在他们心里,村民们已经成为他们远在异乡的亲人;在村民眼里,他们是家长里短的参与者,是最厚实、最温暖的依靠。当残疾人任随珍的女儿任金凤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这几个西北汉子四处奔走找来助学金,圆了任金凤的求学梦,给了这个家庭生机与希望……

与八郎村委员会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如果说用心用情、获取信任是融入村子、开展帮扶的基础;那么合理布局、分步引导的大智慧才是行驶在脱贫路上的发动机。驻村没多久,苏保伟他们就意识到:贫困村和外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村民思路封闭、眼界狭窄,缺乏脱贫的手段和致富的渴望——这才是贫困的根本原因。所以扶贫要先扶“智”和“志”。“智”是知识、是手艺、是生存脱贫的技能;“志”是决心、是勇气、是意识到贫穷并且急切想要改变的渴望。为了保持贫困村产业的多样性,同时不让靠天吃饭的农民们被天灾冲垮,他们耐心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帮助建立蔬菜大棚、中蜂养殖基地,开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搭建乡村网购平台,一步步将村民的思想拉扯到大山外面缤纷多彩的市场上去。这其中一项项产业落地发芽的背后,都铺垫着无数次闭门羹、无数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劝导和一场场东奔西跑不厌其烦的座谈宣讲。

实地考察帮扶村大棚种植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喇嘛村、八郎村的产业布局已经初见成效——17座金属材质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在贫瘠的土地里迸发出新气象;中药材合作社建立完成,在村子里掀起了一场登记热潮;中蜂养殖初具规模,午后阳光下闲聊的妇女们有了新的话题;农产品网购平台搭建完成,新鲜的土特产可以直接送向城里人的餐桌……

家与国

在数百里外的金城兰州,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地方,有驻村队员们真正的家。晨光熹微,他们在遥远的岷县下地劳作之时,年幼的孩子们睡眼惺忪,在母亲的催促中背起书包走向学堂;月色如水,他们蜷缩在寒冷逼仄的临时宿舍里,靠辗转的电波传递着对家人的思念。我们无法想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几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是否也会因为想家被折磨得睡不着觉;是否也会在幼儿生病时焦急得恨不能一跃千里;是否也曾在一次次被质疑的委屈里悄悄想过放弃。然而,他们一直在坚持。

为贫困户送温暖

这坚持的背后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是一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烈信念,更是有国才有家、国大于家的无私情怀。

这坚持的背后,更有来自家人的理解、组织的支持和关怀。自2017年来,中铁一院兰州院在产业脱贫、党建共建、集约资源等方面下功夫,为驻村队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多次赴村开展帮扶工作,慰问贫困户、联合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发挥企业优势为闾井镇勘察设计路桥,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多措并举,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开展帮扶工作。

逢年过节,在万家团聚、灯火通明的时刻,苏保伟、王波、和金朝、魏云峰和他们的家人们总会收到一份来自组织的关心和祝福,这份祝福隔着千山万水却好似近在咫尺,慰藉心灵、坚定使命。在国家和民族的浩荡历史中,第一次即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宏伟的壮举,正是靠着无数把异乡当作故乡、饱含家国情的驻村队员们,用心血和汗水、用温情和毅力创造的。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