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翱翔九天背后的电科人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16

5月5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文昌成功升空;

6月23日,北斗三号工程最后一星在西昌成功升空;

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成功升空……

每一次翱翔九天的背后,都有电科人努力付出。即使面对新冠疫情,他们仍用一张张优异的答卷,展现“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不忘使命担当 全力保障航天发射任务

“载人航天,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失误。我们必须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保障航天发射任务。”这是中国电科人的思想共识,也是真实行动的写照。

在实验船飞行任务中,中电太极团队承担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厅信息化改造升级建设工作。接到任务后,项目团队迅速行动,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通过研制方案和设计方案评审,于春节前完成了主设备备货、厂验及部分基础布线工作,3月下旬将第一指挥厅、第二指挥厅及综合飞控厅交付中心用户使用,系统运行状态良好,受到了中心用户的高度评价。

“有幸参加这么重要的发射任务,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必须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李志谦是54所航天发射战线的“老人”了,在他得知试验船飞行任务需要赴文昌前线保障,第一时间报了名。到达文昌后,李志谦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仔细检查设备状态,根据测站的任务应急处置方案,提出了改进建议。经反复演练证明,修改后的处置方案更加全面、严谨,大大提高了异常处置的效率。

太阳电池阵作为卫星飞行的唯一能量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8所的科研工作者经常加班加点,克服一切困难寻求突破。有争分夺秒、一天奔赴多地参加项目任务的林君毅,有怀孕还坚持进行卫星进场前检查的张肖君,有坚守生产一线没见到病危父亲最后一面的王莹,有长期伏案焊接留下颈椎病痛的李晶,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蔡华宝……在他们认真拼搏、勤勉不懈的坚持下,终于研发出高效、高压、大功率、长寿命特点的系统级电源产品,用全自主国产高效电源系统成功赋能北斗三号卫星全球组网。

在北斗系统运行当中,空地链路所传输的卫星导航信号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干扰威胁。为解决上述问题,22所的“电波人”投身于对北斗某干扰监测分系统和某质量评估分系统的建设之中。项目科研难度大,他们就夜以继日泡在图书馆、资料库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资料和相关算法,为项目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时间紧,他们就焚膏继晷奋战在实验室、装配车间里,把项目进度尽量往前赶;项目需要大量的实地勘测和外场实验,他们又毅然决然,背上仪器,扛起设备,投身于高山密林、戈壁海岛……

天问任务的70米天线系统,由39所研制并承建,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地面应用系统。2020年初,70米天线结构安装进入关键时期,因疫情原因现场人员短缺,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节点,春节放假期间,工程队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至今未曾休假。钳工组赵伟一口气进驻工程队396天;作为工程队里唯一的女研究生,张洁钰自2019年10月至发射成功,一直在现场从事技术指导工作……

电科人始终不忘使命担当。

坚持创新奋进 突破一个个技术难

航天之路,就是创新之路。电科担当,也是创新担当。

为确保北斗三号工程用核心器件自主创新,作为北斗用空间行波管产品的技术总师,12所专家瞿波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建立空间行波管效率和线性度综合设计方法,推动国产空间行波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其研制的毫米波空间行波管首次批量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以及北斗导航其他频段空间行波管产品的研制上,使所有交付产品具备同样优异的技术指标和良好的可靠性水平。

星用固放作为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部件,技术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王忠作为13所固放组组长和固放技术带头人,把固放产品研发当做自己的使命,针对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将星用固态放大器所用的关键元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突破了星用固放核心微波功率管的应用技术。

在火星探测器整个探测过程中,着陆过程技术难度最高,作为着陆巡视器的关键设备,进入舱锂氟化碳电池组要求之“苛刻”可想而知。为此,18所精心研制了锂氟化碳电池组。这也是锂氟化碳电池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应用。

高功放是深空测控重要组成设备之一,在大功率发射的场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7所深空测控系统高功放长期参与了我国深空站的建设工作,在这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落实了多项专题的研究,实现关键技术专题的突破完成。

作为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38所研发了我国首款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由于火星发射具有窗口时间限制,且又是新研项目,项目技术难度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出现,项目组如同在游戏中“打怪”,一路升级直至圆满完成任务。

电科人始终坚持着创新奋进。

坚守质量就是生命 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航天任务没有试错的机会。“产品质量就是生命!”是中国电科人从一而终的追求。

“天问”工程中,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各系统的压力信号,为探测器各系统控制和参数测量提供“第一手数据”。在这过程中,49所始终坚持“零缺陷”的标准,攻克了传感器重量、小型化、高可靠性等多项技术难题,切实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性能、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测控站遍布世界各地,要完成好保障任务并不容易。为完美执行长五B首飞任务,做到“万无一失”,疫情期间,54所、39所技术人员采用了远程指导测控站人员和现场技术巡检两种形式,对各测控站的承研设备状态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测试,为航天器发射飞行编织了成疏而不漏的“测控网”。

深空宽带数据采集与基带转换团队负责的深空宽带数据采集与基带转换技术,是火星探测工程中干涉测量与火星探测器软着陆全过程实时信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采用的是新研设备,项目团队为保障一次成功率,不断完善硬件设计,尽量缩短硬件研制周期;同时,结合任务需要,进行大量压力测试,确保探测器能够精准的降落在火星上。

电科人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着航天工程产品的质量。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