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 有我必胜
——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勇往直前 有我必胜
——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03
9月12日凌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十一火箭副总指挥金鑫发了一个朋友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配图是队员们正站在甲板上吃夜宵,身后是黝黑的海面。此时已是凌晨2点多,灯火通明的码头上,冷风夹着细雨;甲板上的测控间里,试验队员正盯着电脑紧张工作。这是长十一火箭出海前的联试场景。
总指挥李同玉这样形容这个团队:“不完全同于其他的型号队伍,我们的队员们不仅有勇往直前、有我必胜的战斗精神,更锤炼了强大的市场基因。”
一切的前提是成功
长十一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是一次发射技术试验。“回忆起第一次海上发射,说实话,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的,”金鑫说,“如果发射没有成功,那些研制周期以及后续带来的市场影响都是无法补回来的,一切的前提是成功啊!”金鑫说。
首次海上发射一个关键也是陌生的领域就是船基瞄准技术。这让控制系统副总师蒋德中非常挠头。那段日子,他们有些魔怔了。最终,在控制系统和发射支持系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瞄准系统的问题逐一解决。从最初的陆基简易移动台架发射到集成化机动平台发射,再到海上平台发射,长十一火箭一路走来,蹄疾步稳。
总设计师彭昆雅说:“队伍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自我识别出其中的风险和缺陷,从细节上下功夫,从实干上做文章,才能做到10次发射10次成功。”
实实在在地干,用成功赢得市场,这是长十一火箭研制队伍一直以来的理念。“我们的定位是商业火箭,对成功的理解更透彻,打败了,市场就没了!”彭昆雅严肃地说。
开拓,做商业航天发展的推动者
如果说保成功是体现在技术细节上,而成功后何去何从则更加考验这支队伍。“实际上,我们是在求生存中发展!”李同玉感慨,“商业火箭的生存源泉在哪里?在市场。”
今年9月长十一第二次海上发射最初商定的并不是一箭9星,而是8星。
满足用户需求是第一位的。为了这增加的一颗星,型号队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减重,其次就是大量的论证。星箭如何对接,9颗星如何安放,入轨时怎么释放,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反复优化方案,最终实现了从发射8颗星到发射9颗星的转变。
2019年年初,金鑫陪同彭昆雅前往长光卫星公司,洽谈长十一火箭第二次海上发射任务,对方很惊讶:海上发射的首飞还没打呢,怎么就来谈第二次的合作。但是凭着对用户的了解、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以及对商业航天市场的前瞻思考,这次合作真就谈成了。
5年,10次发射,3种发射样式,共发射各类卫星51颗,看起来,一份非常圆满的答卷。但是在这支团队的心中,长十一火箭的使命不仅仅是发射成功,也不仅仅是开拓市场,更多的是推动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
如今,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核心板块正加紧建设。从2019年6月正式提出建设东方航天港的设想,到当年7月一院与烟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效率之高令人叹止。
海上发射的设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提出来的,早在2016年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之时,彭昆雅就敏锐意识到长十一火箭的商业价值,并思考如何发挥固体火箭优势,以更加灵活、更加经济的发射方式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彭昆雅说:“长十一火箭的发射成功本身是一个杠杆,撬动商业航天发展。但是我要建立起更多的杠杆,一级一级地抬起来,一步一步去推动,即便杠杆撤掉了,这件事还能够继续向前推进。”
2019年6月5日,长十一火箭海遥一发射成功,成为第一级杠杆,随后,逐步撬动起后续的发展。
东方航天港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千米,在火箭制造领域,未来将逐步形成年产20枚固体运载火箭总装制造能力。
每个人都是队伍的毛细血管
第二次海上发射成功后,队员们又马上投入新的工作中去,为下一次任务做准备。型号办副主任龙威说:“跟其他型号队伍一样,不仅仅是在前方,在北京也是连轴转,习惯了。”
也有不一样的,那就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总体设计师陈曦连续两个多月都没休息,他是电气系统的指挥,又负责星箭的电气协调,同时还兼任船上现场技术安全的负责人。张飞霆既是01指挥,也是箭船的协调负责人。高利军是结构总体设计师,也负责地面总体设计,还要担起新厂房的技术验证协调。
去年长十一火箭研制队伍设了技术经理、调度经理的岗位,给予年轻人充分的自主权,彭昆雅说:“只有对年轻人信任、压担子,才能让他们真正得到锻炼,个顶个成长起来。我要求很严,我知道的你不能不知道,而且必须比我知道的更细更多,每个人都相当于整个队伍的毛细血管,一通百通。”
控制系统设计师刘亚光2014年入职后便投入长十一火箭研制。他说,回过头来看,大家相互配合,最给力、最和谐。2019年5月底的一天,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那时码头还没有厂房,装配好的火箭露天存放,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在会议室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刘佳佳蹭地一下蹿了出去,冒雨给火箭盖上遮雨布。“完全是一种下意识行为,一种责任感,”刘亚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很感慨,“当时我就愣在那里,真真切切地被感动到了。”
“每一次任务都有艰难的地方,大家都很顽强。”金鑫感叹道。
进行后续任务执行准备,谋划明年连续开展4次海上发射的构想,着手开展更大规模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同时兼任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副总裁的金鑫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他说,“商业航天的竞争形势严峻,我们不能退缩,只有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勇往直前,用成功赢得市场,才能对得起中国火箭这个品牌。”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