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丁特强:从电网规划师到种养能手 ​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06-19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可以做出任何改变。”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790天,丁特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扶贫心得。

2018年3月来到覃浪村之前,丁特强是南方电网广西南宁上林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主任,从事了8年的电网规划建设工作。来到覃浪村后,丁特强从零学起,把自己变成了养猪、养蚕、养鸭、农副产品销售的“多面手”。

丁特强喜笑颜开。(马华斌 摄)

覃浪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规模小,养殖分散。近几年来,蚕茧市场一路走高,看好了行情,丁特强便组织覃浪村村委副书记吴广胜等5名养蚕能手作为带头人成立桑蚕养殖协会,通过外请桑蚕养殖专家培训和技术能人内部培训相结合,对全村桑蚕养殖户进行多次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

4月21日,广西电网公司捐赠的价值10万元的蚕种顺利发放到覃浪村的92户贫困户手上。“这批75万只蚕种发下去,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就可以及时补回来。”丁特强说。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广西电网公司从2017年开始每年向覃浪村提供10余万元的资金用于桑蚕养殖。有了这笔费用,目前桑蚕协会会员已经覆盖全村105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2万元。

扶贫先扶志,针对一些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意识不强的问题,丁特强组织驻村工作队员筛选了覃浪村两年来脱贫致富的典型,鼓励他们在村民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形成先富带后富、邻里相互激励的干事创业氛围。

“以前打工,我一年收入不到两万,现在我开养猪厂,年收入10万。所以我觉得没有贫困户,只有懒惰户,只要你想干,就一定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一次覃浪村脱贫经验交流会上,利莱合作社负责人覃波的发言点燃了村里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有59户贫困户当场主动要求加入利莱合作社。

2019年5月,丁特强以利莱合作社为示范点,组织贫困户建设综合养殖示范园,新增了80亩芥菜种植园,扩建了1000平方米猪舍,进行规模化的芥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今年合作社芥菜年产可达600吨以上,肉猪出栏500头,纯收入将超50万元。

丁特强与覃浪村种桑养蚕致富能手韦林丰交流学习养殖技术。 (马华斌 摄)

覃浪村的土地资源匮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为了发展多种产业,丁特强和村支书蓝海峰多次外出找项目。

丁特强利用电网项目管理的思路,通过市场考察和实地勘察,并邀请上林县农业局等相关专家多次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最终选中了市场风险小、收益好的蛋鸭养殖。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忙碌,2018年7月覃浪村注册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30亩蛋鸭养殖场地。第一批5000羽鸭苗在当年12月7日进场养殖。目前养殖场已进入产蛋高峰期,每天能售出3000—3500枚种鸭蛋,每枚售价可达2.5元。2020年,合作社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正在建设第二期7000平方米的养殖场,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00万元,增加十余个就业岗位,吸纳更多贫困户加入养殖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丁特强将目光瞄准了生态农业种养。

2018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丁特强了解到在外打工回村的弄荒庄青年韦青达,熟练掌握蚯蚓养殖技术,他便鼓励韦青达搞20亩蚯蚓养殖。养殖场的牛粪、猪粪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蚯蚓可用作海鲜及家禽饲料;蚯蚓粪可制成活性复合肥,返回田间作为种植蔬菜、果树、花卉和粮食等农作物的肥料,而农作物的秸秆又成为牛的饲料……

覃浪村农联合作社蛋鸭养殖喜获丰收。(马华斌 摄)

通过蚯蚓养殖这个产业,一下子就把农业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连接起来,不但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种养成本,还提高了种养收益。“生态农业协调了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丁特强说。目前,成熟的蚯蚓每公斤可以卖到10元到16元,养殖一亩地的蚯蚓一年直接收入可达1万至1.6万元。

2019年10月,覃浪村83户贫困户303人顺利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到1.58%,覃浪村摘下了“贫困帽”。“有幸参与扶贫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丁特强说。 (肖军 黄瑜爽)

 

点击图片 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龙静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