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严召波:驻村第一书记的“幸福账单”
【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严召波:驻村第一书记的“幸福账单”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06-05
洛麦村,苗语译为“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是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四个千亩良田之一。G354国道穿村而过,道路两旁遍布着1400亩田和2500亩地。
然而,村里60%以上的田地却撂了荒。加之洛麦地处紫云与长顺两县交界,受不同政策、文化影响,成了闻名当地的“刺头村”。
2017年9月,在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营销岗位工作了17年的严召波到洛麦村任第一书记,拨动“精算盘”,开出“幸福账单”,实现“三个转变”,使贫困发生率降至1.01%,居全县最好水平。
今年5月,严召波荣获“2020年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
孟夏时节,严召波与洛麦村“断指”养蜂人张小强一起收集100箱蜂箱的蜂蜜。(谭镇林 摄)
转民风 算得准才能取得信任
“这些驻村干部,都是来骗扶贫款的。”上任伊始,严召波就被村民的惯性思维贴上了“骗子”标签。
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严召波发现:要想取得村民信任,光靠说,即便磨破嘴皮也是不管用的,“细算账”才是硬道理。
今年73岁的张某,是村里出了名的“油盐不进”贫困户。严召波几次登门拜访,张某都说:“你不要和我讲扶贫政策,我什么政策也没享受过,你说什么我都不信。”
面对耍无赖的张某,严召波翻出村委记录,从医保、机耕道修整、电价改革、良种补贴等方面算账。在“铁证”面前,张某转变了态度。
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村民赖由芝居住的木房子被评为“D级”危房,却迟迟不肯搬迁,原因是补贴不够修新房。
于是,严召波拿出纸和笔在赖由芝家测算起来——小到一块砖、一立沙的价格,大到修灶台、装蹲位的价格,41000元的房屋补贴是够用的。
最终,新房落成,赖由芝搬了进去。后来,一场狂风将一棵大树刮倒,正中木房子。赖由芝感慨:“要是还住那,命就不保了。”
几经坎坷,严召波逐个攻破了村里的“刺头户”,取得村民的信任,完成危房改造34户,有些村民还主动当起宣传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严召波说:“所谓民风‘彪悍’,不过是没有找准抓手,只要把稳村民心中的秤砣,就能取得信任。”
在食用菌大棚,严召波与村民一起为菌棒注水。(谭镇林 摄)
转观念 动起来才能干得成事
刚上任一个月,严召波接到了发展食用菌的消息,心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不仅可以解决村集体经济为零的问题,还可以拉动就业,带动村民干起来。
当天,严召波就开始着手流转田地。“为什么流转费这么低?隔壁长顺县比我们高多了。”面对质疑,严召波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产700斤苞谷,除去种子和肥料,收入大约200元……
账,明明白白。按地400元一亩、田700元一亩进行流转,多数村民表示支持。10天,严召波便流转了57户村民的110亩田地。
洛麦村成为板当镇流转田地最快的村,原先预建的20个食用菌大棚变成了160个。项目负责人王朝伦说:“食用菌产业可拉动就业人口约80户,年产值达670万元。”
“这只是第一个项目。”严召波介绍,近两年来,洛麦村还种植菌草,建起光伏发电、青贮饲料厂、有机肥厂。
有了“钱景”,村容村貌建设自然也要跟上。李井海是洛麦村3个提水站的负责人。在严召波的邀约下,他将长顺县的自来水管理技术应用到村里,按每吨3元集中统一供水,改变了水站没人管、停水多频发的现象。
同时,洛麦村成立了卫生队和管委会。队长简书平说:“目前,村里有21个垃圾箱,村民越来越习惯不乱扔垃圾,环境正一天天变好。”
观念一变天地宽,击溃了“等靠要”的“精神大山”,村民用实干换取幸福。
转作风 越亲民才能越得民心
“村里有多少贫困户?怎么进行的评定?”在第一次村支两委会议上,严召波提出了两个问题,却没有一人能准确回答。
难道没有公示?严召波泛起了嘀咕,村干部不知道,村民则更不知道。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严召波看来,强班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严召波带动村支两委转变作风,将全村38名党员按技能和特长进行分组,成立政策宣贯、作风监督、工作协调、技术指导“四有党小组”。
老支书唐明忠说:“现在,村里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议,每3个月组织一次生活会,没有到场的村民,严书记都会主动进行关怀,不落一人。”
有一次,严召波正组织支委会议,突然接到电话,“有两个村民掉进了养殖场的化粪池,正奄奄一息”。听到消息后,严召波飞奔下楼,驱车前往现场。
当时,气温只有10摄氏度。严召波来不及多想,纵深跳下了3米深的化粪池。仅过了约5分钟,严召波便觉得要晕过去,但他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最终,经过全力抢救,当场救上一名村民。
2019年1月,村委新办公楼建好。严召波要求将以前分散在各个办公室的村支两委工作人员集中到一楼大厅办公,方便村民进门就能办成事、办好事。
“今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育骨干。”严召波说,洛麦村党支部存在“老龄化”,他打算将简生勇等头脑灵活、热爱家乡的外出打工青年留下来,培养成后备队伍,进一步提高党支部战斗力,“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点击图片 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龙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