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中交集团季岚工作室:解答长江口航道治理的世界级难题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29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建设者们精诚团结、迎难而上,在长江口筑起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黄金水道,为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支团队,承担了长江口水域航道涉水工程的咨询、研究和设计工作,并为之默默创新奉献。他们就是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上航局季岚领衔的职工(巾帼)创新工作室团队。

1994年,毕业于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的季岚来到中交上航局所属上海航道勘察设计院,投入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作。长江口作为海轮进江的端口,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常年受风、浪、流影响,长江口航道回淤大、变化复杂,治理难度也是首屈一指。国内外专家都对这个项目开展表示不容乐观,季岚却一心想着挑战这个世界级难题,她说,“治理长江口好比雕琢玉石,一刀一斧,皆需巧匠之心。”

从学术前沿到项目一线,季岚跑遍长江沿线,涉及十多个大型港口航道。在完成同济大学的课程研修后,她又远赴荷兰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进行海岸工程与港口开发专业学习。凭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季岚终于在长江口治理领域取得了突破。她带领的研究团队突破了对潮汐河口分汊水道分流比等领域的传统认识,不断丰富对航道回淤泥沙来源及回淤机理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航道减淤成套技术体系,为长江口12.5米水深目标的实现和有效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开展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期间,耙吸挖泥船对淤泥进行清理,疏浚工程同时伴随着运抛泥作业。有没有办法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淤泥该运往哪里?站在海风呼啸的堤岸口,季岚和工作室同事望着茫茫的江面陷入了深思。

夏日里的深夜,办公室的灯泡被烤得发烫,工作室的讨论也陷入白热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淤泥从水下到陆地的运输效率,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淤泥。”为提高航道水深,增加耙吸挖泥船的有效挖泥时间,工作室创新性地开展耙吸船艕带泥驳联合疏浚新工艺研究和配套大型泥驳方案设计。为促进疏浚土大规模有益利用,季岚和同事们提出在上海横沙滩涂整治工程中使用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这样既解决了横沙滩涂整治土方来源问题,又解决了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堆放和环境影响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不断的科研攻关中,工作室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人才是工作室持续创新的力量来源。工作室确立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让年轻成员在生产和科研任务中成长为技术骨干,让技术骨干在协作中提升管理能力,成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季岚坚信,团队中既需要领军人物做好表率、树立标杆,也需要因人施教,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样方能练就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过硬内功,完成工作室由“领军人物”向“领军团队”的转变。季岚说,“遇惑不迷信,坚持科学,勇于创新;遇挫不言弃,坚韧不拔,勇于担当。”这就是季岚工作室始终坚持不变的信念。

【责任编辑:龙静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