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小康路上的“牛倌”书记 ——记国家能源集团驻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第一书记徐迎军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9

“感谢党和国家给我们派来的好干部,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切察村建档立卡户藏族老阿妈吉合毛太激动的地说。

2018年3月,徐迎军同志受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选派,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来到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切察村位于哈尔盖镇东北部,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现有农牧民159户666人,因病致贫或因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就有21户77人。

刚察县地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缘,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300米,冬季寒冷而漫长,夏秋温凉却短暂,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

为了及时了解每户村民的情况,徐迎军到任之后,就着手开始入户走访,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村子地广人稀,每家之间相距2到3公里,甚至更远。没有车也没有路,他和驻村队员一起就搭乘顺路车或徒步行走。一望无际的山地丘陵草场上,崎岖泥泞的羊肠小道,让在城里结实耐穿的鞋显得不堪一穿。在他随身的背篼里面除了随时宣讲用的文件材料和访贫问苦做记录的笔记本,还有干粮和水壶,因为牧区海拔高,天气变化快,他们随时会被困在路上。尤其是到夏季草场时,还要趟过溶雪形成的冰冷刺骨的小河,他们笑称这是在爬雪山、过草地,重走高原上的长征路。一双又一双张嘴变形的鞋诉说和记录着他们的艰辛。

牧民群众基本不懂汉语,交流非常困难,他们就找来当地略懂汉语的村干部做翻译,凭借断断续续的语言和手势,详细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户群众家庭,把村里的情况记在本子上,刻在心脑中。

由于高寒高海拔气候的原因,当地只适于种植青稞、油菜等少数农作物,这便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口粮。了解到该村缺乏支柱产业、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群众改变贫穷现状,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村里的党务村务、会议学习,老乡的思想矛盾、生活琐事,工作繁杂而忙碌。为了这份信念与责任,徐迎军承受着严重高原,长期失眠和饮食上的不适,让本来就稀疏的头发一把把的脱落,有时一天只吃得下一口方便面,强烈的紫外线把他晒成了一个面孔黝黑的藏族汉子。从到村里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诫自己,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不弄虚套子、不摆花架子,不唱高调子,要抓实事、出实招、见实效,绝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殷切希望。

村里有一位58岁的藏族阿妈吉合毛太,家中4口人,丈夫已去世,上有92岁双目失明的婆婆,下有11岁正在上学的孙子。养子是她唯一的依靠,也离开她去了亲生父母身边。村里互助资金帮扶采购养殖的24头羊是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可是她又没法兼顾家务与放牧。徐迎军第一次来到阿妈的家里时,眼前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他,房子是政府援建的项目房,家中又黑又乱,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微弱的灯光下,老人的背影显得消瘦羸弱。转过身来,满脸的皱纹饱含着生活的辛酸,因长期干活而变形的手指青筋凸现。很难想象眼前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竟然是家里唯一的依靠。阿妈见到生人来拜访,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深邃的目光看着来人,双手交互摩挲着,显得那样的无助。那晚,徐迎军失眠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长效之计。徐迎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镇联点干部、村“两委”多次交流讨论,在‘精’字上面找切入点,在‘准’字上面找突破口。结合当地环境及民俗产业情况,因地制宜,确定了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场地设施,开展以牦牛养殖合作社为主、配套开展土地流转饲料种植的产业链扶贫方式,增强该村破零复壮的“造血”功能。

长达8个月的青藏高原冬季,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低温时常低于零下27℃。困难吓不倒共产党员,徐迎军用对扶贫事业的执着与担当,抵御着高寒高海拔带来的种种困难。当人们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他宿舍里的灯光却经常是亮的。一份份方案出台了,一份份报告上报了,一份份计划成型了。经过认真细致的沟通协调和不辞劳苦奔走辛劳,由国家能源集团公司援建的切察村牦牛养殖合作社项目终于落地了。

从帮扶项目的调研选题到挨家挨户的思想动员,从牦牛的选购、养殖,到饲料加工车间的规划建设,从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到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从干部带头到村民参与,徐迎军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在辽阔的草场和分布四面八方的帐篷理,处处留下了他的熟悉的身影与脚步。现在,只要一谈起养牛来,他总是津津乐道,能讲个头头是道,俨然像一个专业的“牛倌”。

2年多的时光漫长而又短暂。当每一个忙碌日子匆匆而过,留在徐迎军心里的不仅是对这片草原的无尽眷恋,还有对家庭和亲人深深的内疚和歉意。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妻子独自扛起了照顾老人和抚育孩子的重担。徐迎军仿佛已经忘记了都市生活的繁华,满脑子的村务让他无暇旁顾。电话里善良而又贤惠的妻子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体贴:“放心,家里有我,你要注意身体。”回忆起这些场景,这个伟岸的汉子眼眶中泛起了一抹泪光。无私的个人奉献,默默无闻的家庭支持,这一份共产党人忠孝难两全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2019年底,随着第一期101头牦牛出栏,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0.9万元,纯利润14.7万余元。“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长远”,徐迎军组织村两委认真研究合作社的分红和发展问题。村里拿出8.4万元,向18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分红2500元,39户边缘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其余资金用于继续扩大合作社生产。疫情过后的2020年4月,第二期62头牛再次采购入栏,开始了一个新的美好愿望的轮回。徐迎军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分红资金发放后的那天,徐迎军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2018年9月,切察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按照“四不摘”的要求,驻村工作队积极排查建档立卡问题,完善建档立卡信息,补充健全现存问题台账,落实责任人,一户一策,逐项解决群众困难,落实防返贫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全面铺开。

2020年新春,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对切察村的生产生活带领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防疫和春耕生产“两不误”,把疫情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志愿者走村串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牧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宣讲上级疫情防控精神和防疫知识,及时为牧民群众传递了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声音。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逐门逐户登记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精准掌握疫情防控一手资料。徐迎军自费购买了一批口罩、手套、消毒水等防疫物品,发放给困难群众。并带头捐赠特殊党费抗击疫情。面对众多的困难和付出,徐迎军说:“只要能保证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住大家扶贫的胜利成果,我们的这份付出,值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今年是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工作要求更高,压力更大,疫情的突袭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驻村工作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扫清了群众心中的雾霾。“不仅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保住脱贫的成果,更要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为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努力苦并快乐着!”徐迎军说。

 

点击图片 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龙静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