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中核集团于飞:进了村里就是一家人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4-29

2018年底,中核集团中核二四定点扶贫村——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马它马二村实现了村级整体脱贫。2017年11月,站在成都高速路口留下了扶贫第一张照片的于飞,还未预见这一年的艰苦与磨难,欣慰与感动。

马它马二村海拔最高,全村平均海拔4200米,最高4700米;条件最艰苦,共有牧民91户,其中贫困户30户,没有耕地、没有种植业,属纯牧区,平时养殖的牦牛因宗教信仰不得宰杀,产业发展非常受限。

正因如此,马它马二村成了中核二四的精准扶贫对象。中核二四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布局,切实履行央企责任担当,公司领导多次调研,先后派出两任驻村干部,全力支持扶贫工作。于飞是第二任。

在这之前,已经有第一任驻村干部“点了灯、铺了路、建了超市”,但对于刚刚接手扶贫工作的于飞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站在扶贫路上,公司的支持和自己的信心是于飞最大的底气。

于飞(左二)

 

进了村里,咱就是村里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早上7点多,天刚微亮,于飞洗漱完毕,吃了一块前一晚剩下的糌粑,喝了几口酥油茶,把自己裹严实之后,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走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路间,开始了当日的走访,高海拔让于飞走得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对于飞来说,尽管做了准备功课,但来到马它马二村,还是感觉不适应,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差,四周积雪环绕,生活艰苦;二是当地村民说藏语,听不懂,大部分时间需要比画才能沟通。

为继续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了解各户致贫主要原因和实际困难,于飞与驻村工作队其他队员一起,走村入户进行走访了解,因藏区地广人稀,便于放牧,牧民居住极其分散,前后用了20多天时间遍访全村各户,重点对人口数、人均收入、生活来源、子女就学、住房安全、饮水情况、牦牛养殖数量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调研。

根据县里统一安排,于飞住在公租房。虽然不能一直住在村里,但于飞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周必须进村不少于2次,入户不低于30户,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亲自到村民家中就不可能真实地了解其家庭,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只有多和他们交流才能弄清致贫原因,才能因症施策,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出现,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于飞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走访是去孤寡老人夺让巴真家里,家徒四壁,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藏式炉灶,炉灶里烧着牛粪,老人坐在旁边取暖,外面下着大雪,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驻村干部的心。

夺让巴真,79岁,无儿无女,双目失明,生活十分困难,靠政府的救助金生活,行动不方便,每次要到300米外的地方挑水。

在了解情况后,于飞第一时间召集了村两委商定了一个详细的帮扶计划,先解决眼前问题,利用公司的帮扶资金为老人添置棉被、棉衣等越冬物资,给老人购置可以储存一个星期水的不锈钢储水缸,然后组织驻村队员每个星期给老人挑一缸水,每半个月到老人家打扫一次卫生。在照顾好老人生活的同时,于飞也积极落实政策和资金为老人进行了旧房改造。

现在,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住上了新房,性格孤僻的他从少言寡语到盼望着驻村干部去,“老人现在都能从脚步声中知道是我来了”,于飞高兴地说道,“这一点一滴的变化在感染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必须要尽快让村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县里到村里,这条路不长也不短,于飞已经走了两年多,即使是风霜雨雪,也阻挡不了前行的步伐。“不去村里转一转,不去村民家中去坐一坐、聊一聊,不切实解决几个问题,心里就不踏实。既然进了村里,咱就是村里人。”

尽最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扶贫要富口袋,更重要的是富脑袋。

经过前几年的扶贫,很多村民对于教育,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积极性不高,仍有少部分村民坚持地认为“学了也没用,也不能赚钱”。

于飞深知扶智对于脱贫的重要性,一次不行多跑几次,把诚意亮足,把事情说清,让村民真真实实地转变想法。

现在,依旧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牧民参加夜校学习,主要是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等,让牧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思想,开阔眼界、视野,改变封闭、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会议室里每次都坐得满满当当,特别有成就感。”于飞说道。

“抓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中核二四公司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培苗计划”,先后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

“千苦万苦不能苦孩子,我会尽最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为此,于飞多次奔走村里各户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学。

2018年7月8日早上8点,于飞和第一书记白玛丹珍、村干部尼玛拉姆翻山越岭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贫困户甲它家。他的女儿德吉青措7岁多了,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路远、家贫及藏区落后的思想等原因,一直没能上学。

“我是扶贫干部,学校明天就上课了,怎么小德吉还没去报到。孩子上学有困难跟我们说,我们可以解决,有其他需要帮助的都可以告诉我们,但是孩子不能不上学的。”

“孩子不想上学。我跟她阿爸都没上过学。上学能做什么,能放牛吗?能让牛长得快一点吗?而且上学要花很多钱。”

“这你不用担心,我们国家有‘控辍保学’政策,为了能让孩子念书,学费国家全都给免除了。”

在于飞和小德吉的母亲攀谈着的同时,小德吉正跟着奶奶在山上放牛。

拨开高原上空的层云,正午的日光缓缓降落,拂过青山,洒在衣衫上,又弹落在小姑娘的眉梢发畔。

于飞问道:“小德吉,你真的不想上学吗,上学好处可多了,能走出高原、走出大山,等你考上大学,毕业后可以成为记者、教师,也可能成为村干部,甚至可以学到如何养牛长得更快……”

“叔叔,我想上学,不想跟着奶奶放牛了,对面山上的哥哥姐姐都去上学了,我也要去”。小朋友突然跑过来拉着于飞的手,哭着说了些什么,因为是藏语并未听懂,第一书记翻译给于飞听。

一直拉着于飞的小手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洗过了,但是孩子却用最天真、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想上学的诉求,“我答应她了,无论如何也要让她上学”,这是驻村干部的坚定承诺。

经过多次沟通、加上政府的扶持和公司的资助,现在小德吉青措已经和哥哥姐姐们一样,成为一个小学生了。

马它马二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不上学,或者被送去寺庙。于飞跋山涉水,照着名单,挨家挨户给他们宣传政策,讲读书的好处。

虽然磨破了十几双鞋,但效果是好的。每走过一家,就有一个孩子背上书包。因为高原缺氧,加上过于劳累,于飞晕倒被送进医院抢救,稍微好转后又开始走家串户了……目前,马它马二村实现了适龄儿童100%入学。

努力没有白费,终于结出了硕果

开会没有房子和凳子,建房没有钢筋、沙子和水泥,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似乎很难和现在城市化的生活画上等号。马它马二村便是如此。

于飞第一次看到原来房子可以这样建,因为运输远、成本高,所以砌墙用的石头和泥巴都是从远处用背篓背来的,不分男女,大家一起干活。

为了农房“五改三建”顺利实施,于飞可是没少跑,全方位开展全村宣传发动工作,解读政策,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村民积极支持,让村民明白究竟“建什么、改什么”。

“五改三建”,其实就是改风貌、改屋顶、改厨、改厕、改圈,改厕配套建设、庭院建设和补助贫困户建房。目前,新农村建设“五改三建”已全部完成,贫困户也住进了通电、通水的新房子。

虽然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但于飞总能沉着应对。在多次的语音通话中,于飞总是说到一句话,“精准扶贫不是给钱给物,是要帮助村民找到持久脱贫的运行模式”。

早在2017年,中核二四公司资助在村里成立了“农合超市”,主要是为了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服务318国道过境游客,并将高原农产品与超市对接,打通销售渠道,搞活商品流通。

换句话说,这个超市,是用来脱贫致富的,是村民可以换来收入的“聚宝盆”。

于飞接过扶贫“接力棒”的同时,也接手了超市,在合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超市试运营结束后,2018年1月20日实现了第一次村集体经济分红,同年9月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经济分红。

在分红现场,村民一手紧紧攥着分红的钱,一边激动地对于飞说:“实在太感谢中核二四公司和你们驻村干部了,不仅我们家,我们村子都分到了钱,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一尝试,让贫困的马它马二村实现了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经济分红。

如今的马它马二村,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通到了家门口,连接了无数致富心声;一个农合超市让当地村民再也不用奔波到很远去采购生活物资,也为过往的旅友提供便利;一束束闪烁的灯光让贫困户们告别黑暗,脸上溢满了幸福……2018年底,马它马二村已经实现了村级整体脱贫。

看到一项项成果在扶贫村落地生根,于飞的心里也落下了一块大石头,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脱贫攻坚工作和饥一顿饱一顿的驻村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许多毛病,因多次右肾积水没能及时治疗,这次被医生强烈建议住院治疗,这不,刚刚手术成功的于飞第一时间关注村里情况,生怕错过什么消息。

草长莺飞时节,在雪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正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而我们的扶贫干部依旧打算在手术后回到扶贫村,巩固扶贫成果,他说,“我和这些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永远都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点击图片 直达专题

 

【责任编辑:李子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