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中国建筑战“疫”赛跑者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3-17

“劲松,我们要建郑州版‘小汤山’,近2万平方米,3天完成设计,需要总设计师。”1月26日早晨,中建七局设计院总建筑师林劲松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林劲松立马清醒一口答应,“保证完成任务!”3天完成平时近3个月的工作量,这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林劲松开始了与疫情赛跑的征途。

4小时拿出总体方案确定设计理念

被誉为郑州版“小汤山”的郑州岐伯山医院占地近2万平方米,新建面积近1.3万平方米,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尽管是提前建成“备用”,但总工期仅有10天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

10点,林劲松赶到现场,发现原定医院面积相对床位数要求远远不够,郑州市立马决定征用与医院相邻的工厂。但情急之下,一时找不出工厂的图纸。“不等了!我们自己来。”林劲松带领测绘队立即开始测绘。树木和垃圾堆遮挡了观测,他带人爬上8米高、带有10%坡度的厂房屋顶,趴在冰凉的铁皮瓦上,来回挪动仪器测量场地尺寸和各楼位置。工厂放假,厂内几十个房间没有钥匙,他就带人从窗户跳进去查看建筑内部设施。用5个小时把将近4万平方米场地及十几栋建筑物和周边附属物、拆除范围和保留利用建筑一一标注在图,现场开始连夜拆迁。

16点,林劲松去工程指挥部路上,梳理出设计中的7大难点重点以及10处关键环节,又将8名资深设计师分为3个小组,分别负责施工图、驻现场以及和指挥部协调沟通等工作,设定了AB角,24小时内随时互补,以此保证设计进度不中断。

17点,在指挥部,结合医院设计重点,林劲松迅速敲定了“确保安全性、功能性、强调模块化、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提出了“采用集装箱式箱体活动房进行模块化拼接”的快速建造整体设计思路,向集装箱厂家交底改造要求,连夜加工抢时间。

20点,林劲松当起“讲解员”,为设计团队详细讲解医院的设计思路、结构形式、房间布局和构件尺寸;随后安排三维模型设计、场地规划以及建筑楼层平面设计三个设计组齐驱并进,不断完善建筑功能、尺寸和外观造型。

次日3点,总体设计方案完成。距现场测量结束仅12小时,场地拆迁也同时完成。

60小时完成500余张图纸力保环境安全

“抗疫医院性质特殊,一定要保证环境安全。”林劲松将传统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再升级,用“加强版”的设计技术为周边环境安装了强劲“保护膜”。

他带领团队设计了全场防渗膜全覆盖、雨污水全收集消毒、废气收集后经灭菌处理排放等功能;病患、医护、污物、后勤“四线分离”,最大程度做到“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消防设施和设备均按照永久性医院标准配备。

疫情紧迫,不能按部就班设计图纸,林劲松大胆制订了“平行设计、随时审核”的工作机制。他在办公室连续工作3天,每天只短暂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随时审核各设计小组陆续传来的图纸。3天内,他审核了500多张图纸,修改问题点30多处,一张图纸最多改了五六遍。

原设计稿中,外廊屋顶电动排烟天窗在屋顶开口多,开口大,容易漏雨。有人提出直接变更为可开启外窗,不仅便于施工也符合消防规范要求。但他坚决反对,如果病人误开外窗,会有交叉感染的隐患!他跟同事们再三叮嘱,“疫情面前不能有丝毫的侥幸!”他连夜打电话征求专家意见,重新优化设计方案,将走廊外窗改为自动机械排烟系统。为防止排烟风机过重压垮屋顶,他又与集装箱厂家协商,为风机风管设计安装支架。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1月29日早8点,经过设计团队60个小时的艰苦鏖战,全部施工图顺利完成并送达施工现场。

10天10夜蹲守现场即时优化图纸

设计完成后,林劲松又立即赶到施工一线,对每个工区进行技术交底,根据施工现场不断完善设计图纸。同事心疼林劲松,劝他先回去睡一觉再来,他婉拒了,“我是总设计师,我得对这个工程负责,我在现场才能最快解决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我耽误进度!”

1月30日,郑州岐伯山项目进入箱式板房安装环节,524间箱式房要于次日中午12点前完成主体结构安装。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发现了问题:紧急调配来的集装箱来自3个厂家,尺寸、吊顶高度和内装修都不统一。林劲松迅速和3个厂家沟通,详细询问了集装箱的具体尺寸和连接工艺,梳理出9项矛盾点,安排厂家马上调整。自己带领设计师重新优化设计方案,调整各个病区的平面布置。修改后的病区长度比原设计多出了将近一米,水、暖、电、通风、结构基础等专业按照新平面布置也迅速重新设计,仅用3小时就重新绘制了整套平面布置图,完成了1/4图纸的重大修改。

2月6日,郑州岐伯山医院交付。2月13日,医护人员入驻,林劲松主动留下来,告知医护人员如何使用“四线分离”动线及负压系统、远程可视系统等。2月21日,岐伯山医院准备在本院进行核酸检测,要求设计方参与核酸检测实验室验收。此时病人已入院6天,林劲松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进入感染风险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他说,“设计、施工都是为了使用,我们得把最后一关做好。这些设备我最熟悉,我来做最合适。医院早一分钟运转就能早一分钟战胜疫情,这是我和全体参战同事共同的心愿!”

【责任编辑:李子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