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12-24
航天晨光作为航天科工“1+10”智能化改造实施团队之一,在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率先实践,背后依托的是广大员工的恪尽职守与踏实奋斗。在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研究院智能制造总体部的葛旸是值得信赖的同志,他怀抱着航天青年坚定的信念与无私奉献的心,以公司使命为己任,勇立潮头,以锋刃之姿劈山闯崖。
“乐为”——用信念坚守平凡 用担当诠释责任
智能制造新产业发展承担着公司转型升级的重任,但是智能制造发展之路绝非坦途。2017年起步伊始,智能制造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还处于摸索之中。葛旸不怕困难,在领导的带领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产业的顶层规划、项目策划和实施、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管控模式及能力建设中,主动承担公司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分析和实施规划任务,积极参与集团公司智能化改造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分工体系的制定。他不懂就学,高强度地学习了大量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并积极与大家研讨,向供应商咨询产品的技术细节,技术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
2018年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破茧而出,公司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和开拓的产品领域逐步明确,但要想“跟上大部队、赶上末班车”,需要比同行起步早的企业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面对罐体自动化生产线,新的焊接技术、新的设备工装、新的智能管理模式,葛旸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摸索积累工艺技术,完成多工位设备自动化、物流自动化设计;面对化机生产线,离散生产、工位分散、生产管控复杂,葛旸带领团队,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完成多车间的物流调度规划和仿真验证。通过项目实施,葛旸和他的团队不断加强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夯实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成为研究院向智能制造产业挺进的排头兵。
“善为”——用创新引领工作 用钻研提升能力
围绕集团公司智慧企业建设及“三哑”改造要求,面对设备改造难、设备联网难、设备管理难的现状,葛旸带领团队,攻克了原设备软件封闭、程序加密、电磁干扰严重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三类设备改造、无线自组网和一个软件平台”关键技术,改变设备“哑”的现状,对设备说出来的“话”进行实时监控和相应管理,实现“设备”—“数据”—“人”三者的高度融合,顺利完成2017年度和2018年度公司智能化改造指标任务,公司成为集团首批接入云平台的单位。
通过钻研,葛旸和团队,掌握了节拍式柔性装配线技术、视觉识别技术、分布式数控技术、生产执行及持续优化技术等。其中数字化车间工艺布局虚拟仿真技术已完成基于NPS离散型智能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工效、物流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化产线应用;生产执行及持续优化技术已完成公司内、外部的制造执行系统(MES)方案设计。
“有为”——用成绩赢得称赞 用努力回报企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凭借着这股子韧劲,葛旸带领团队,秉持“数模化设计、虚拟化仿真、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的理念,先后完成了罐体自动化生产线、化机生产线、乌江机电容器生产线、单晶硅生产线、云智通生产线等多个智能车间/产线总体设计工作,形成了一套“精益化分析+仿真验证+尺寸链建设”的标准打法,积极寻找在钣金件装配、焊接等行业智能车间/产线复制推广的机会,获得了公司领导及客户的认可和好评,相关产品及视频也成功亮相2017年、2018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和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2017年集团公司“双创”比赛中,葛旸也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层层选拔、项目路演和集团投资委评审,获得集团资产公司投资,为公司赢得第一份“双创”产品池荣誉。
经年累月的高压工作,让这位90后的年轻人的头发白了。但葛旸毫不在意,总是把工作做好放在第一要务。铁肩担责、妙手纾困、不忘初心是他的情衷;作风顽强、意识创新、逻辑稳准以及傲人的航天情怀是他的标识;他就像一团火焰,燃烧着永不磨灭的激情,追逐着自己的航天智造梦想!
【责任编辑:李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