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郑柏峪:“一定要在白茫茫的土地上撒一把种子”

文章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09-04

站在查干淖尔湖湖盆上的时候,黄色的土地上,绿色和黄色的植物呈现无规则状分布,远处能看见大片大片白色的土地。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这还是一个苇草茂盛,超过十万只候鸟繁育的湖泊。

2002年查干淖尔湖(大湖)干涸以后,湖盆就逐渐变成这样了。刮‘白毛’风的时候,漫天的‘白沙’,对当地牧民的皮肤、呼吸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风沙掩埋牧民的房屋、掩盖优良草场的事情比比皆是。”

说这话的是今年72岁的郑柏峪。1999年国家轻工业局撤销,郑柏峪提前退休,回到曾经插队十三年的地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红旗嘎查,从事生态保护行动,成为了查干淖尔湖盐碱化治理项目的带头人。

“1968年,我到锡林郭勒草原插队时,看到了很多内地很少看见的野生动植物,查干淖尔湖像大海一样浩瀚无垠,大自然的清新和超凡脱俗的神奇,让我爱慕得难以忘怀。重回草原,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不见了,查干淖尔湖也在2002年干涸,盐碱粉尘覆盖了盆底,每当大风来临,盐碱尘土漫天飞扬,昏天黑地,查干淖尔周围的绿色草原迅速变成了荒漠。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是无法忍受的,乡亲们的苦难也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我下定决心重回草原,寻找治理或者减轻盐碱尘暴危害的办法。”

这是郑柏峪在《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书中写的一段话。现在,他很少提起为什么治沙,更多地是在说草原哪里好:风景美,野生动植物众多,生活方式健康,牧民淳朴……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喜欢草原,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草原才是我的第一故乡!”

“重回草原后,最让我痛心的是那些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草原,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那些独特和奇异的美丽自然景观。2000年,我从社会上争取到27万元生态保护资助金,和当地牧民一起用两年时间搞了四个苗圃,种植了10万株小叶杨。由于水源匮乏、土壤严重盐碱化,小叶杨全部枯死了,用植树造林进行防风固沙的方法没有奏效。”说到这里,他苦笑了下,在场的人都无一说话,想安慰郑老,却又不知道从哪说起。

“2002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院韩同林先生,内蒙古教育学院教授刘书润先生,环境保护志愿者崔萌萌等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查干淖尔现场考察后,提出种植碱蓬。由此约定了治理盐碱化的基本思路: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覆盖湖盆,积沙压碱,改良土壤,植物替代,人为控制定向转化,在短时间内将盐碱干湖盆转化为新草地。”

碱蓬,是一年生植物,可在重度盐碱地生长。播种当年长得好,秋天种子落下,第二年重新发芽生长。前面提到的湖盆中绿色的植物就是今年种植的碱蓬。黄色的植物就是去年种植的。截至目前,碱蓬已经覆盖了查干淖尔湖三分之二的面积。

“我们接下来就是要让碱蓬覆盖整个湖盆。”说到这里,郑柏峪露出一丝丝难以掩饰的骄傲和自豪。51年前,面对广袤的草原,他是一个欣喜若狂的孩子。51年后,面对盐碱化程度大大改善的湖盆,他是一个自豪的带头人。

“确定了种植碱蓬以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务院国资委轻工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巴清宏继续讲述郑柏峪治理盐碱化过程。

2003年夏天,郑柏峪开始试种碱蓬,带领团队逐渐摸索出了人工种植碱蓬治理盐碱干湖盆的技术。2008年5月9日,在韩国现代企业资助下,查干诺尔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开展。项目采取国家队和群众活动相结合的办法,以阿巴嘎旗草原站为骨干、以牧民施工队为基本力量,全部机械化施工。

“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在白茫茫的土地上撒一把种子。”说完这句话,郑柏峪又转向了大片大片的碱蓬地。就像他曾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

2008年5月24日,首批5000亩碱蓬种植完成。5月27日,草原上刮起了连续三天的罕见沙尘暴。“到播种地区一看,满地都是蚕豆大小的石头子,大风把地表上刮走了至少3厘米,大部分地区都光秃秃的,少部分地方碱蓬生长稀稀拉拉,属于基本失败的情况。”当地牧民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并补充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郑老也很冷静,我们知道他的压力比我们的都大,但是他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郑柏峪和团队定于每年5月下旬采用深沟播种方式种植碱蓬,避开风沙和霜冻的危害,防止春季大风刮走种子。

“好事多磨,以后我们又经历了风沙、霜打、冰冻和碱蓬泥浆灾害,2013年还经历了大面积水淹灾害,一多半已经种植的碱蓬遭到损失。但现在,我们取得成功了。”郑柏峪用两句话概括了经历了的苦难和挫折。各种辛苦,只有他和团队工作人员才知道。

目前,郑柏峪带领草原牧民每年种植碱蓬基本保持在1万亩,累计种植超过7.5万亩,治理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有效覆盖了查干诺尔干湖盆。

据专家实地考察估测,这些碱蓬每年可阻拦风沙尘土平均厚达20厘米,约130万吨。土壤得到淡化,改善了次生植物生长环境,查干淖尔湖盆出现了碱茅、赖草、芦苇等其他植物,狐狸等动物也逐渐回归,没有生命的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蓬勃的生机。

“全面治理盐碱干湖盆光靠国家投资和社会赞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一个途径使治理持续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以经济效益支持生态治理,使项目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谈及下一步工作方向,郑柏峪表示,“现在,碱蓬生长成熟后,主要被当地牧民收割,用于牛羊饲料。随着碱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何利用好碱蓬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总之,我们可以以咸水为荒漠化生态修复和建设的资源条件,利用耐盐碱动植物及咸水各自的自然属性,在荒漠化地区开展种植耐盐碱植物、进行耐盐碱作物和草原经济植物的加工、配合养殖盐生或耐盐碱水生动物(主要是海水经济动物),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开发,构建并形成农林牧副渔和谐共存的咸水复合生态产业生产系统,达到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目的。展望未来,郑柏峪充满信心。(记者 李爱平 李雪微)

【责任编辑:宋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