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忠: 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 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3-18
刘忠自1990年进入航空工业凌峰工作至今已有29年了,前10年是铣工,2000年公司引入数控设备,刘忠成为一名加工中心的操作工。现在他是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凌峰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履职两年了。他说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刘忠谈到了产业工人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在智能制造的潮涌中的何去何从与责任担当,谈到了他心中对大国工匠的理解,以及一个工匠的专注与幸福。
新技术的应用和制造的高质量、高精度,对一线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原来大部分是单一操作,能看懂图纸就能加工一个产品。现在不一样了,一技之长只能解决我们的基本问题。”刘忠说,尤其是对于质量高、精度高、工艺复杂的现代装备建设,技能工人要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了解工艺、了解材料。在中国制造融入世界发展中,“我们还要有拿来主义的观念在,”刘忠说,技能工人要充当接轨市场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义务,要最大限度把我们的技术和世界联系起来,利用自己在一线积累的大量经验为工艺规划和采购提供建议,紧跟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的改进。
2016年,凌峰设立“刘忠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术攻关、经验推广和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刘忠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现在是横向纵向都在发生联系,相互之间有一种促进作用,技术也能进行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工人能够得到快速成长。“作为一个技术工人,特别是骨干型技术工人,除了具有所需要的技能和需要扩展的业务,还要有管理才能。”
在经历过手工操作,也正在与数字化加工打交道过程中,对于智能制造的潮涌,刘忠怎么看呢?“我们希望它更快地到来。”从近两年不断见诸媒体的用工荒可以看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工作,刘忠说,这个工作枯燥、孤独,而且交流又少,智能化的到来对此肯定是助力,有助于我们把更多的人解放出来到其他岗位。但同时,刘忠也切身感受到,我们正走在由手工、数字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路上,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系统的全流程运行,特别是航空装备研制的特殊性,批量、小批量和试制的穿插对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呼唤人才的升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刘忠说自己这代人要做从手工到智能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关于工艺、作业指导书、生产准备的理念传承给下一代,“把我们掌握的技术通过信息、通过互联网、通过智能化融入到生产链中。”
高端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但职业教育目前又满足不了制造业的需求,对此刘忠表示,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有经验的教学资源,而且国家的投入又太少。凌峰地处广汉,隶属德阳,德阳是重工业制造基地,但是高端制造基础仍相对薄弱,他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地的职业学校有高精尖的学习工具,但利用率低,很多老师都不具备从业资质和经验。回想起自己的职业教育经历,刘忠说,我们进厂后能很快在技术上拿得起来,是得益于当时的老师都是企业高级技术员、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他们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从产能、工艺、技术和方向上进行全面的教学。“我们国家的技术产能、技术力量、技术储备基本都在大型企业里面,特别是系统的技术储备,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刘忠同时建议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双元制教育及早分流,把企业需求和职业学校培训结合起来,定向培养和市场变化相结合。“建设制造强国,要在技术上大做文章,必须有高技能人才支撑,国家应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刘忠表示。
从20岁进入凌峰至今已近30年,刘忠从未离开过一线操作岗位。“你心目中的大国工匠是什么?”“既专一还要传承。”刘忠说,作为一个工匠,不要给予他太多的要求,不要给他太多的压力,就让他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稳定,技术稳定、产品质量稳定、水平稳定,他要不断进步,他干的产品在不断进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这种环境中他还能保证质量稳定,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刘忠说,很多工匠在前期是不被别人发现的,短期内也看不出他的效果或价值,希望社会能发现并宣传这样的工匠精神,因为我们要激发更多的人到这个行业里来,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成功点。
刘忠一家三代十口人都有在航空工业工作的经历,家里三兄弟都是技能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心中,航空报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