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国资委主任李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推动河南现代化强省建设
河南国资委主任李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推动河南现代化强省建设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22
河南省国资委主任 李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引发了社会和企业家群体的广泛关注。文件第一次权威地阐述了企业家精神,既传递了关心企业家、重视企业家、充分肯定企业家作用和地位的信号,也回应了企业家普遍关切、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又强调提出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十个字掷地有声,明确了企业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地位,也表明了企业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过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要素
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者,优秀企业的领军人物才能称为企业家,这里只奉行“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歌手有很多,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称之为艺术家;老师有很多,成功的、被社会认可的才能称之为教育家;久经沙场、指挥过伟大战役并确立地位的才能称之为军事家。这些家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被社会公众模糊认可的,是凤毛麟角的稀缺资源。由此,企业家应该是能够完整地做好一个企业,并能总结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像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央企的宋志平、宁高宁。
市场经济造就了企业家。计划经济施行之初是为了避免浪费,最终却消灭了竞争,消灭了企业家。张维迎在其《论企业家》一书中认为,企业家只做两件事,一是发现不均衡,第二是创造不均衡。究其根本,这两件事都是由于有了竞争才会去做的事。只有竞争,才会产生创新,才会有技术进步,才会使企业具备商业的肌肉。改革开放造就了企业家,激活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国有企业也有企业家,《意见》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国有企业也是独立于市场的竞争主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国有企业慢慢脱离了政府资金的软约束,国企从产权单一到产权多元混合,从政企不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厂长经理负责制到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从原来的等、靠、要到适应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论是产权结构、组织结构、还是治理结构,步步为营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国有企业正在以一个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面目出现在市场中,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而国企的领军人,尤其是在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领军人,正在用实践探索国企“企业家”的独特道路。比如写出《央企市营》的宋志平,他任董事长的中国建材和曾领导过的国药集团都不再是传统的央企,从资本构成来讲,社会资本和股民占有60%左右的份额,已经是国家控股的、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
企业家不分所有制,国有与民营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勇于创业创新、能够创造价值、敢于担当的人就是企业家。在国有企业中为国家创新创业的人就是国有企业家。国有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中坚力量。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河南建设现代化强省至关重要
企业家是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据2016年数据统计,全省生产总值40160.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7.4:41.9。可以看出,河南的经济整体结构还有待调整。主要表现为农业占比较高,现代化水平偏低;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相对落后,未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服务业增长快,但多是低端服务,能创造高价值和增值的高端服务业不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充分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进程,我省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平衡、工业发展不充分,势必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河南工业转型攻坚,亟需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带动企业、引领河南经济优化结构、转换动能,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
企业家是河南承接国家战略的践行者。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一批国家战略规划战略平台获批,河南战略叠加效应更加凸显,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当前,河南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奋力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些战略规划最终落地是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抓住机遇、组织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去实现的。
企业家作为能动的生产要素本质,在生产函数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形下,表现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53个百分点,其平均贡献率比技术创新还要高。但是企业家才能不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要素资源,而是具有个体特征、符合某种外部生长环境、稀缺程度很高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难以找到最优秀的、符合要求的企业家人才。
企业家是河南打造一流企业的领跑者。河南知名的一流企业不多,国有企业更少,这跟河南的经济基础薄弱不无关系。河南经济总量虽然排名全国第五,但规模上去不等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截止2017年11月底,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共77家,占全国总数的2.24%,市值1.0307万亿元;让人汗颜的是,一个宁波银行的总资产,就超过了整个河南77家上市公司总资产之和。河南国有企业上市公司32家,其中,只有8家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同比正增长,占比25%;2017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河南企业仅有9家,进入前100名的企业没有,优秀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与广东(51)、江苏(47)、山东(46)、浙江(43)等省相比差距均较明显。这些数据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河南优秀优质的企业少,优秀的企业家数量则更少,这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质量、效率、动能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培养有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背后离不开企业家的奋力拼搏和有效带动。
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壮大河南优秀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精神是点燃、助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的缺席,不但会让当前的市场萎靡,还会让企业失去未来的市场。《意见》36字总结了企业家精神: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多维度的,总体概括,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意志层面、智慧层面、道义层面。
意志层面,说的是勇气,是坚持。优秀企业家大多行动果敢坚毅,勇于求变创新。颠覆性创新不同于模仿式创新,它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需要坚守、拼搏的勇气。“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坚持努力者自有天助。这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80年人生不变的信条。这也许不是对企业家精神最到位的阐述,但却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智慧层面,最重要是对人性的理解。只有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才善于晓规律、顺趋势、懂取舍、知进退,具备及时采取正确决策的智慧。管理者决策主要靠数据,靠硬的知识,而企业家做决策不仅取决于硬知识,更依赖于个人对市场形势、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判断力等软知识。企业家必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察于未萌而知未来,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在没有方向的时候找到方向。
道义层面,更多讲的是责任,是担当。这是企业家内心的情怀,也是企业家区别于商人、生意人的重要品质,是具有使命感的事情。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不同于非公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没有市场化的激励手段,有的是正确的义利观,是把企业做优做强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担当。当然,责任也是要建立在能力之上,只有把企业做强,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谋福利、尽责任、有担当。
对标国际、对标国内发达省份,河南企业家自身素质和成长环境都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国际视野不够,对市场反映的敏锐性不足,这跟河南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系,我们缺少走出去的勇气跟格局。二是社会地位不高,尊重不足,社会上对企业家的评价存在一些偏见和负面看法,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三是由于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完全摆脱行政任命制,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没有形成常态,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和容错机制不足。四是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简政放权不够彻底。政府管的越多,市场作用发挥的就越少,企业越是依靠政府,自身的内生动力就越弱。
省委省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目前正在抓紧调研,研究制定河南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办法。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优秀企业家队伍的构建,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保护同样需要时间、耐心和条件,需要慢慢培养,精心呵护。《意见》的出台和国家多渠道为此发声,都是在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环境,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十九大报告对企业家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南的企业家更要为河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任务,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为中原更出彩贡献力量,做好企业,做永立潮头的企业家,持续弘扬和传承企业家精神。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