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空中利器,给力!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5-21

在重峦叠嶂的山谷丘壑之间,一架测绘无人机正在有规律地飞行。山脚下,朱锋紧盯屏幕,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手里的摇杆,不时跟同事核对图纸参数。朱锋是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一航局总承包分公司广西平南高速项目的测量队长,他正在用新型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勘察现场地形。

平南高速是南宁市“环+放射”高速公路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南宁辐射效应,带动区域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交一航局承建标段全长约43公里,跨越3个区县,绝大部分位于喀斯特地貌段落内。

刚进场时,朱锋就带着测量班到沿线山头放置控制点。但喀斯特地貌山体陡峭,有很多落石、溶洞,攀山越岭不仅费时费力,效率还低,加上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前期勘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必须想办法,对传统测量方式进行大颠覆!”朱锋联想到,能不能用无人机来搞测量?以往都是扛着仪器在地面工作,如果换成无人机,就能利用高空飞行打破视野限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朱锋查阅资料,购置了一台具备航迹标定功能的无人机。“有了这个功能,无人机就能对航线范围内的地形地貌进行扫描,通过计算得出海拔、角度、高程等数据。”朱锋介绍,无人机航测并不是简单地航拍几张照片,而是需要把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流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数据。要实现这一点,测量团队需要解决很多难题。首先是航线标定,也就是无人机怎么飞,往哪飞。虽然起飞后视野很好,但无法自动识别设计图中路基和桥梁的位置,这就要求必须人工设置航线,否则将得到大量无用的数据,浪费时间。在项目前期,沿线都是果园、农田以及山林河湖,没有任何标志物。测量团队一边通过网络地图,按照图纸一段一段划出点位、走向,一边利用前期放点的成果,为航线提供位置参考。

有了路线指引后,无人机终于顺利起飞,但新问题接踵而至。无人机航测出来的是原始数据和图像,还要转化成施工需要的三维立体模型。“无人机对一个目标拍出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图像,需要人工合成后才能发挥价值。”朱锋介绍。项目团队利用相关软件参与编程,合成出了第一张三维模型图。

但当大家看到第一张图时,不禁面面相觑。原来,模型图以一个已经现场勘测过的山头为基础制作,但是图面的数据与现场勘测数据有明显差异。。经过一番复盘,大家发现由于地形过于起伏,航测时出现了数据偏差。为此,测量团队根据施工经验,建立起测量误差纠偏数据库,所有无人机取得的原始数据和图像,都先经数据库比对纠偏后,再进行整合,保证后续无人机航测的顺利进行。

经过三个月的摸索和实战,全线三维模型初步制作完成,前期勘测工作高效收官。经复测,与现场实际勘测的数据符合,为现场施工提供了精准服务。

如今,有了无人机航测的助力,平南高速已顺利进入大干热潮。一次积极的探索,为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空中利器这么给力,地上施工要更努力了!”朱锋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