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三条红色路
——记解放战争时期中建路桥前辈们在太行山的架桥修路

文章来源: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4-07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当年中建路桥的许多老前辈就亲自参加了这条“赶考”路的修建。

为转移:修建阜平通往陕北的道路

1947年春,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重挫。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五大书记进行分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党中央的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等组成工委,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为了迎接工委转移晋察冀与后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进驻西柏坡,晋察冀边区交通部门组织军民进行了多条道路的修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阜平通往陕北的道路(河北段),另一条是阜平通往西柏坡的道路。 

由陕北革命圣地延安经晋绥到晋察冀中心区——阜平的道路,从代县以北的雁门关进入晋察冀辖区,途经代县、枣林镇、繁峙、砂河、五台山、石咀、长城岭、龙泉关、阜平到达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所在地。这是一条沟通陕甘宁、晋绥、晋察冀以及山东解放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政治意义重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一条连接中央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内战爆发后,该路除个别路段外均为解放区。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许多号令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及时传达到各个战场的。

1947年3月,遵照边区行政委员会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交通局派出专门队伍,对该路的关键段——阜平经不老树、龙泉关、印钞石、长城岭至山西的石咀段进行了勘测与整修,但整修后的这条路只是将原来人背畜驮的驮运路变为了大车道,基本上能维持骡马车行驶。同年4月,由刘少奇、朱德以及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从陕北沿此路来到阜平,27日到达城南庄,人都是骑马,其随行物品全部由牲畜驮运。1948年初,边区交通部门又接到上级紧急指示,要求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个月内将此路全部扩建成能通行汽车的道路。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紧急任务,边区交通局在北岳行署的配合下迅速成立工程队,王连峰任工程队队长,马奔任技术顾问,其他人员有冯驰、吕子辉、王德仁、周建国、王吉祥、张学彬等,队部就设在阜平西关。为了有利施工,还把这些人分为了五个组,即测量组、技术组、施工组、开山组、后勤组。按照改建成能通行汽车的要求,多处路基需要改线、降坡和拓宽,工程难度相当大。春节刚过,工程队全体人员就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开赴了工地,与几千名当地民工一道,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印钞石至长城岭段都是上坡道,改线段大多是半劈山半填方的土石方工程,在大填方段必须用大块石干砌挡土墙才能稳定路基,为了这些他们动了很多脑筋和想了许多办法。另外,为了解决较大的沟壑问题,在印钞石村西与长城岭坡下,他们还用块石干砌了两座净跨3米的石拱涵。有些地方需攀登山坡峭壁凿石放炮,作业异常危险,但大家都争着上抢着干。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段根据要求按期建成。路基普遍加宽到4.5米以上,两侧还挖了排水沟,还有一些路段被裁弯取直,达到了顺畅平整。全线最小弯道曲线半径为15米,在纵坡大、距离长的路段,还设置了错车平台,并对下关至不老树、色岭口、阜平南关沿河滩路段进行平垫。经过这次大的整修,这条路成为当时一条标准较高的山区公路。

1948年4月10日和11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车队从此路通过,顺利地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在菩萨岭,受到晋察冀解放区首长聂荣臻、彭真、刘澜涛等的迎接。至此,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中共中央第二次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为决战:修建阜平通往西柏坡的道路

在阜平通往陕北的道路整修开工不久,阜平通往西柏坡道路的改建也开始了。西柏坡是革命老区平山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山湾里,村后是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这里完成了中央委托的任务,并直接领导了包括晋察冀在内的华北各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初上级的紧急指示中,其中也包括这一段路的整修。该段的主要施工任务是对阜平经城南庄、瓦房台、陈庄、宅北、寨头至西柏坡的部分路段进行加宽、降坡和垫平,个别的还需要改线,总的要求就是所有路基宽至4米以上,全段要达到通行顺畅,能确保汽车行驶。

工程队主要承担了两处骨头任务。一处是阜平县城南庄的山梁工程,另一处是灵寿县的丁家沟至两界峰段的拓宽工程。城南庄坐落在胭脂河北岸,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背靠一座山梁。此山虽然不高,但梁顶道路迂回曲折,狭窄难行,只能通行驴骡驮子,离通行汽车的标准相差很远。3月初,阜平通往陕北道路整修的主体工程还未结束,工程队的一部分人员就从阜平西关转移到了菩萨岭,后又搬迁到城南庄。当时,这些人就住在山梁北面的一个山坳里。他们冒春寒、登峭壁、打眼放炮、排险凿石,并进行窄道拓宽、陡道垫缓、弯道取直,一段段向前推进。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完成了那段2.5公里山路的改建任务。

在城南庄山梁工程施工的同时,丁家沟段拓宽工程也开始加紧进行。丁家沟位于两界峰北麓,是城南庄通往西柏坡的要塞,那里有6公里的羊肠小道别说走汽车,就是人行都十分困难。这次修建要求路基拓宽到4至5米,弯道曲线半径不小于10米。为了抓紧完成这项艰巨任务,边区交通局又派来技术员肖航、郭觐文等帮助选线、测量和制图。施工人员就在丁家沟的山坡上搭起了临时工棚,吃饭住宿也都在那里。全部工程除大量土石方以外,还架设了木石小桥3座、干砌涵洞6道以及铺筑片石过水路面200多米。为了使道路尽量顺畅,在山环处还进行了多处改线和削平。参加施工的除当地民工外,工程队还从平定、涞源等地专门请来了技术精湛的民间石匠承担开山任务。提起那时的民工,王老至今感慨不已。那时民工参加修路,村长带班,没有报酬,吃饭是自带的干粮和咸菜,连喝开水都是自己烧。每天起五更,搭黄昏,但他们什么想法都没有,什么要求都没有,一心一意就是为了早日把道路修好。陈毅元帅后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不错,通过这次修路就可以看得出来,老百姓对共产党是多么的好,多么的信任,多么的支持。

道路刚刚抢通,1948年4月23日周恩来和任弼时的车队、5月26日毛主席的车队即分别从城南庄沿此路到达“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至此,中央五大书记阔别一年之后会合于此,这个小小的山村遂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赶考”:修建西柏坡通往北平的道路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胜利在望,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机关决定由西柏坡迁往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北平。

为确保中共中央机关的顺利搬迁,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的搬迁指挥部。指挥部很快就划定了全部的搬迁路线,并向华北人民政府下达了道路整修计划并指派华北公路总局负责此项任务的落实。总局经过详细的调查,在三天之内就拟定了从西柏坡到保定道路的整修方案。

整修共划分为三个大段。第一大段为平山、灵寿、行唐段。第二大段为曲阳、唐县段。这两段都是晴通雨阻的乡村土路,坑洼甚多,尤其是经大车轧过、留下的车辙有的深达半尺,少数路段宽度还不到两米,其修补主要是平垫坑洼,压实路基,对个别太窄的进行加宽。各县接受任务后,紧急部署,由县长带队,将境内道路按段分配到沿路各村,因这里为山区至平原的过渡地带,山石较少,所以仅两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第三大段为唐县经完县到保定段,这一段基本上是七七事变以前修建的大道,路基较宽,损坏也不太严重,总局就明确由沿线各村负责落实。由于沿线群众情绪高昂,全民出动,不到三天就全部完成了任务。至此,经过华北公路总局与地方各县的共同努力,从西柏坡到保定160多公里的道路,全部实现了汽车通行。

1949年3月2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年前,毛主席率领中央前委离开陕北来到晋察冀解放区。这次,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央机关又一次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上午11时,西柏坡上空春风送暖,阳光普照,郭苏村的河滩、谷场、路旁排列着11辆吉普车和百余辆卡车,毛泽东等五大书记依次登车,连同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其他领导分乘吉普车前行,随后是工作人员与警卫部队的卡车,车队前尾相接,蜿蜒10余华里,浩浩荡荡地开赴未来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平,于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临上车前,毛主席向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同志说:“我们是进京赶考,绝不能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周恩来接过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当年参加阜平通往陕北、阜平通往西柏坡与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搬迁道路修建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进入中国建筑企业总公司河北省分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三条红色道路”的修建,不但为中共中央实行伟大战略转移、完成最后的征程和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份功绩也彪炳青史,成为后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