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一张网”带来新福祉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04

客栈的空调可以随意开了,加工厂电机也可以敞开用电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是刚刚脱贫出列的三江乃至广西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后,农村电网脱胎换骨的一个缩影。

2019年底,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新电力集团加大农网改造投资力度,通过变压器升级改造、线路整改、调整供电半径、优化电网结构等举措,改善电能质量,着手解决贫困农村地区的低电压问题,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在广西,8个国务院挂牌督战贫困县,有5个落在新电力集团供电区域。为此,广西电网公司创新农网建设管理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成立广西农村电网投资建设联合指挥部,统筹新电力集团区域的农网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实现了统一组织管理。

2020年,广西电网公司在三江县总投资8354万元,新建35千伏程阳变电站等216个项目,让全县27个贫困村、18523名贫困人口彻底告别了低电压、常停电的历史,确保了当地居民和乡村旅游的安全稳定用电,也为当地特色扶贫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程阳八寨 百家电万家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位于广西柳州三江县东北部的程阳八寨,是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寨子里侗族村落景观、风雨桥群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千年侗寨风情画卷,但电力供应却一度成为难题,制约当地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后,不仅让侗族群众用上动力电,旅游产业更是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不断为群众追求美好新生活“充电”。

供电人员在巡视线路时路过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

从禁开空调“公约”到用电不愁 乡村客栈成“网红”

“Hello!欢迎来到美丽的侗乡,来到我们客栈!”11月12日一大早,旺景客栈老板杨云路身着侗族盛装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入住的客人。旺景客栈能俯瞰程阳八寨全景,许多外地游客在网上搜索到这一网红打卡点,慕名而来。

接待客人的间隙,杨云路的手机上还不时接收到APP上的订单。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就能让自己的生意拓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杨云路开心地说:“现在不仅能享受到方便可靠的电力,通过电视、手机还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推介家乡的旅游和自家的客栈,太方便了。”杨云路曾经是一名“广漂”,他带着妻子到广东打拼多年,远离家乡还牵挂着一双儿女。随着程阳八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他看准商机,毅然和妻子回到家乡,将自家楼房改造成客栈。

随着客栈生意越来越好,他将房子重新装修,家里18间客房全都装上了空调。当他满怀信心地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一旦几台空调同时运转,电压根本无法支撑。

原来,他们片区1000多户居民多年来共用4台总容量仅为705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由于供电线路线径太小,一旦哪家开了空调,别人家的电灯就暗下来,随后还会招来一片骂声。村民们为此达成公约:大家在用电高峰期时,不得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他不甘心,尝试开机几次,过重的负荷导致线路多次烧断,还险些酿成火灾。

由于经常停电,严重影响客源,他买了大功率发电机和升压器,“凑合着使用。”现在,那台笨重的发电机早已搁在旺景客栈的角落,机身布满灰尘。“再也不用愁了,现在电够用,客人也多起来,18间房空调全开都没问题,客人都给我五星好评呢。在家门口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翻了一两番呢。”杨云路笑着说。

从三年到十个月 优质电能推动侗族工艺传承

在程阳八寨,屹立百年的永济桥、风雨桥和鼓楼……仍岿然不动地迎接着四方来客。这些三江侗族独有的“名片”,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此项技术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的工作室,电动机械嗡鸣作响,杨似玉正和弟子们一起制作新一批风雨桥展览模型。榫卯衔接,穿梁接拱,不用铁钉、胶水,也能紧密相连。一个40厘米长的风雨桥手工艺品就需要上万个零部件来组成,从穿孔、打磨、切割到拼接,还得耗费大量时间。侗族风雨桥、鼓楼等建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繁琐程度可想而知。

据杨似玉介绍,他们家建设风雨桥的技术,已经传承几代人,最著名的程阳风雨桥就是他爷爷发起建设的。十年前,他接受桂林市有关部门邀请,主持建设桂林乐满地主题公园的鼓楼。从设计到竣工,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随着电能供应充足,电动机械设备使用顺畅,他们在两年前建设高达43米的三江鼓楼只花了不到十个月。“原来将一根两米长的方形木条,要打磨成圆形柱体构件至少要花3个小时,而现在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了”。杨似玉拿出一根方形木条,放到打磨机旁,伴随着木屑的飞扬,不到一分钟,一根圆形的木桩构件成品就制成了。

面对电力、科技给传统手工技艺带来的新改变,杨似玉对这门技艺的传承信心十足:“目前我已经带出几批徒弟了,部分高校也在我这里设立了实训基地,这段时间,课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后继有人,我非常高兴”。

感受到电力带来变化的,不仅是杨云路和杨似玉。

“特别感谢南方电网。在强大电力的支持下,我们106家客栈、200多家餐馆都能开足马力,接待能力日新月异,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7.2万名游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25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程阳八寨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俞海霞深有感触地说。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何宇瞳 通讯员 班华席 李琛 邓元元 黄伊 肖晓梦

同乐村 行过四季 绣出花开

初冬的早晨,山气氤氲,清冽的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45岁的同乐村村民石玉明一早起身,准备一天劳作需要的工具。妻子覃玉云在灶台上忙碌,她娴熟地将米花、花生和汤圆放入碗中,再加一勺油茶水,这是同乐村侗民的传统早餐。

石玉明来到灶前,热腾腾一碗油茶下肚,全身都暖了。收拾妥当,两人快速出门,他们要去后山的油茶地里捡拾榨油需要的茶油果。

摩托车沿着山间碎石路蜿蜒着爬上茶山,浓雾渐渐散去,远处群山逶迤,近处茶园泼绿,秋茶结束后,茶园里剪枝的茶农再次繁忙起来。山顶电杆旁,何江领着班员一行巡线经过,远远地与茶农打着招呼,爽朗的说笑声在山间回响。

这是何江到三江县同乐乡的第20个年头,同乐乡里的同乐村,曾是三江供电公司的对口扶贫村,身为同乐供电所的副所长,何江早已熟识这里的大山、茶树与人。“我刚来时,村里只有6台变压器,2017年时还有300多户贫困户。”何江说,“近年农网改造力度加大,现在村里有22台变压器了,全村都已脱贫摘帽。”从茶山上望去,簇新的线路与全村5000亩茶园融在一起,一同讲述着同乐村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想靠自己的努力重新过上好日子”

下午4点,忙碌了一天的石玉明夫妇带着150斤油茶果回到家中。稍事休息,石玉明叫上20岁的大儿子石昌林帮忙,父子俩开始了另一番忙碌,他们将此前晾晒后脱落的茶籽分离,微微烘干,再用电机将其粉碎,蒸热后压成饼,最后用榨油机榨出茶油。这是他们一年收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与多数农户家庭一样,石玉明一家六口自食其力,勤勉持家。除了制作和售卖茶油,他们家还有五六亩茶园。早年间,石玉明还与好友一起办了茶叶加工厂,日子眼看一天好过一天。不想,2015年的一场疾病意外击倒了石玉明。“那个时候他躺在病床上好几天,什么也吃不下,我像抱小孩一样抱着他,我真怕他再也醒不过来。”覃玉云声音孱弱,回忆过往仍是泪眼婆娑。去柳州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石玉明回家休养的一年里,所有营生都停了下来。可日子还在继续,养病要钱,孩子上学也要钱。石家转眼陷入贫困。

养病的一年里,石玉明家被列入贫困户,拿着低保、补贴,石玉明心里不是滋味,“我们不愿受穷,不愿靠救济过活,想靠自己的努力重新过上好日子。”

这一年,他始终在琢磨着重启家里的茶叶加工厂。石玉明家的加工厂就在家里。为了鼓励他安心创业,供电所的员工来到家里,检修线路,新建动力电,加工厂也由土榨升级为电动。按照政策,加工厂享受农业生产电价和一般工商业降电价双重优惠。待身体好转后,一家人再次开始忙碌起来。石玉明负责盯加工厂,收原料、加工,大儿子帮忙送货,覃玉云负责打理茶园,石玉明的父亲在厂里做帮手,母亲操持家务。经年累月,新的日子开始露出希望之光。

凭借着质量和信誉,石玉明的茶叶加工厂一步步进入正轨。石玉明又购买了榨油设备,增加了油料加工项目。贫困早被甩在身后。

2020年,石家盖了三年的新房也竣工了,全家人怀着“惜福”的心情感受重来的好日子,把新居收拾得窗明几净,每个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干干净净,脸上笑容放松。

还有什么愿望吗?

“我想要一辆车。”覃玉云脸上漾着羞涩的笑。

“我想有两辆,一辆送货用,一辆家里用。”石玉明很有信心。

“要带领绣娘们走上脱贫致富路”

山路崎岖婉转,茶山的另一头,覃桂珍在午饭后回到了同乐村平溪屯的家里,她从城里回来看望94岁高龄的奶奶覃奶时清,顺便和奶奶一起练习侗绣,这是家人相聚的时刻。

覃家五代人,个个都是刺绣巧手。奶奶是远近闻名的侗绣艺人,90高龄,不戴眼镜也能穿针引线,无需图纸,想着什么图案都能剪出来。妈妈韦清花和伯母杨甜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被改建成了三江侗绣博物馆的家里,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桌面的布片上,祖孙三代人围坐在桌前,巧手妙心,其乐悠悠。

覃桂珍(中)大学毕业后回乡自己开了一个扶贫车间,为118个贫困绣娘提供就业岗位

1993年出生的覃桂珍,自小就对侗绣耳濡目染。为了传承侗绣技艺与文化,2017年,在外工作的她选择辞职回乡,成为家族侗绣的第五代传人。

她起初的梦想是发展和传播侗绣,她努力向长辈们学习着侗绣技艺,奔走于全国各地的展会,她寻求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老师的帮助,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她在产品设计上努力创新,一心要将传统侗绣文化传播得更远。

除了自家制作侗绣外,覃桂珍常常走乡串户,从侗乡妇女们手中收购侗绣作品,想着侗乡生活的不易,她慢慢萌发了新的梦想,“我不仅要传承侗绣文化,还要带领绣娘们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离县城高铁站不远的易地扶贫搬迁点,租下临街的三间门面,覃桂珍创办了清花绣坊。这里是传承基地,也是扶贫车间。在这里,她们培训绣娘,为绣娘推荐就业。如今这里已培训绣娘2000人次,绣娘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压力很大,责任很重,仅是跟我们扶贫车间签订用工协议的绣娘就有118人。”覃桂珍说,侗绣目前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人工刺绣产量低成本高,跟市场对接难度还是比较大。2019年,在电力的帮助下,绣坊里引入了两台绣机,侗绣开始走向产业化。“一套衣服的花边用手工绣最快要3个月,用机器只需要一周。物美价廉。”覃桂珍说。

一边是传承,一边是产业扶贫,覃桂珍一样也没耽误。2019年,同乐苗族乡侗族刺绣产值达7350多万元,从事侗族刺绣达1万多人。侗绣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300多户,其中贫困户50多户,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足不出户,覃桂珍带领侗族妇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布央村 风光宜人茶飘香

布央村,地处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的侗族村寨,“茶文化+旅游”是这儿闪亮的标签。金秋时节,茶农们赶制新季花茶,广西新电力集团三江供电公司的供电人员也忙碌着,一大早便现身通往村寨的盘山公路,为村寨架设10千伏电力线路。

“每年春节都是布央村的旅游旺季。我们正加快改造供电线路,为明年春节旅游和茶叶加工做足保电准备。”广西新电力集团三江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刘德诚说。随着“茶旅”产业发展壮大,布央村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广西新电力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以真情服务赢得百姓赞赏,助力三江振兴。

电力足了 村民干劲大了

走进布央村仙人山茶场,云雾蒸腾间透着鲜活绿意,布央人在此通过采茶、育苗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令人难以想象过去十里八乡“有女莫嫁布央郎”的民谣,就出自这个偏远落后的侗寨。在农网改造的支撑下,如今布央村已成为三江县规模最大的茶叶产业村。

“没电的时候,我们只能手工烧柴炒茶叶。一天下来最多炒20斤鲜叶!”茶农谢雄记告诉记者,1991年村里通电后,电网持续改造升级,近年电压越来越稳定。“现在我们开始购置更多的智能机械,即使开足马力生产,供电也没有问题。每人每天可以加工三四百斤茶叶。”

2018年脱贫奔小康的谢婄团一家感触也很深。“加工茶叶方便了,茶园迎来了不少远方客人。我卖茶叶卖‘风景’,赚双份钱嘞。”望着旖旎茶园,谢婄团满怀期待。

据了解,为满足村里日渐增长的用电需求,三江供电公司提前部署,在今年投资100多万元改造布央村线路设备。“原有的小容量变压器换成了适配的大容量设备。目前全村有29台变压器,总容量达0.35万千伏安,有效保障了茶产业、旅游产业的安全可靠用电。”刘德诚介绍说,现在他们推进双电源供电,明年起将陆续投入700多万元,全面改造布央村农网线路。

“电力足了,村民的干劲也大了。我们村仅茶叶加工就有3家大工厂和30多家小作坊,最大一家工厂的智能机器多达10多台。茶叶也很抢手,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6万元。”布央村党支部副书记石艳能自豪地说。据统计,1988年这里人均年收入仅150元,如今已涨了100多倍。

“办喜事邀请他们参加!”

好电促发展,真情动人心。在八江镇,“老根”是对关系很“铁”的朋友的称呼。而对布央人来说,三江供电公司八江供电所的员工就是他们的“老根”。“我们从‘用上电’到‘用好电’,都离不开‘电老根’!”布央仙人山旅游投资发展公司经理吴勇说。

得益于深厚的茶文化,布央村在近年走上了茶旅融合的路子,相继建成民族特色小镇商品交易长廊和20多家旅馆、饭店,布央村仙人山更是被成功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去年以来接待游客累计达10万余人次。

“做旅游业,供电是我们最关心的。”令吴勇欣慰的是,八江供电所提供了温馨的服务。该所虽然只有7名员工,但他们的名片早已遍布千家万户,员工24小时随叫随到。“哪怕是我凌晨2点钟给所长打电话,他也会二话不说赶来帮我们解决供电问题。”吴勇说。

考虑到仙人山景区每个月都有节庆活动,八江供电所还常态化提供保电服务,定期排查线路,并安装了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让旅客安心用电。“供电质量更好了,有时即使遇到大风雷雨天气,电力也依然稳定。”吴勇告诉记者。

点滴小事积聚鱼水情深。时值当地歌舞表演赛到来,布央村的琵琶歌能手们身着侗族特有的蓝色服饰齐聚仙人山,八江供电所的员工也结束忙碌的工作,与村民一起载歌载舞。一时间,“南网蓝”与“侗族蓝”融汇成落日余晖下最美的画卷。“村里人把供电所员工当做自己的朋友,大家结婚办喜事也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提起“电老根”,吴勇总是心怀感激。

在三江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布央村只是精彩缩影。11月20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曾经的深度贫困县三江县脱贫摘帽。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其中出口基地1.2万亩,4.8万户19.8万人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多亏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力支持了三江茶叶、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致富动力更足。”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兰美清深有感触。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